您当前的位置 : 磐安新闻网 > 服务频道>人文
文化礼堂串点成线 乡村振兴人文注脚
2020/07/13 来源:   记者 卢明 叶江垚

  文化礼堂承载着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使命。一个“活态”的文化礼堂,是推进乡村振兴、传播乡村文明、提升村民素养的重要支撑。在我县,文化礼堂已“跳脱”零散的格局,正串点成线、连线成面,为乡村振兴作出最美丽的人文注脚。

  健全完善  为乡村打造精神家园

  “现在的文化礼堂有灯光、音响、电子显示屏,设施越来越完善,越来越现代化了。”今年76岁的陈康菊老人在安文街道云山社区中田村生活了近60年,她见证了社区文化礼堂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变化。

  走进云山社区文化礼堂,历史人文气息扑面而来,墙上挂满了村里的民俗风采、名人事迹等宣传图片……“村史村情”记录着中田村在历史长河中一步步走向兴旺发达的过程。解放初期,村里开会、村民活动大多在露天、简陋的操场上举行。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村里好不容易建起大会堂,但却堆满了生产队物资,仅在村民代表大会、红白喜事的时候才启用。

  2018年,中田村完成城郊村改造和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并被评为小城镇整治省级样板村。借着这股东风,村两委集中精力、人力、财力,将大会堂修缮整饬了一番,这座经历了半个世纪的老房子,终于拂去身上的尘埃,变身成文化礼堂,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逐渐成为该村的精神家园。

  “村里每个月都会在文化礼堂组织不同主题的活动。”该村文化礼堂管理员包玉珍告诉记者,如今,礼堂功能越来越强大、地位越来越重要,在此举办的活动也越来越丰富。自去年启用以来,已开展讲座、晚会等活动20余场。依托这一场地,村民自发组织的旗袍、大鼓、舞龙等十几支文艺团队陆续成立,时常在这里训练、表演。

  聚了人气,就有了生气,有了生气就会促发质的变化。离礼堂不远的婺剧馆是文化礼堂功能的延伸和服务升级,也充实了文化礼堂作为“会客厅”的人气和格局。馆内陈列着脸谱、戏服、乐器等,走进其中仿佛置身舞台,令人畅想无穷。

  “有了婺剧馆就像有了根,有了归属感。”云山业余婺剧表演队队员陈国盛年轻时就酷爱戏曲。他说,虽然2005年就组建了表演队,但苦于没有固定场所,每次排练都要找不同地方,正是有了婺剧馆,表演队已从原来的四五人扩大到三十多人。

  藏书上万的云山书屋,也常常吸引社区居民、游客驻足浏览。它以另一种形态丰富着文化礼堂的内涵,在潜移默化提升群众的文化素养,开拓他们的眼界。

  串点成线 为全域旅游增植文化厚度

  作为“乡村文艺复兴”的重要载体,我县各类特色文化礼堂亮点纷呈。去年,我县立足乡村文化禀赋,打造了一批乡村特色馆和艺术村,串珠成链,为全域旅游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今年5月25日,第二届浙江“盘峰诗会”举办之际,沙溪村诗歌馆正式开馆并投入使用,馆内展示着全国各地诗人为沙溪而作的诗歌。


  “旅游不应只有视觉、物质层面的观赏,更需要人文精神层面的享受。”作为村企合作的特色馆,业主方姚徐刚表示,诗歌馆属于文化建设,短期内或许看不到效益,但长期来看,对提升地方知名度、丰富当地旅游文化内涵能发挥很好的作用。

  小路边、庭院中……“诗”景融进沙溪村每个角落,与诗歌馆遥相呼应。村党支部书记孔伟说,诗歌馆的建立,最重要的是能为下一辈积蓄文化资产,丰富沙溪村文化底蕴及旅游内涵。

  榉溪村是“孔子第三圣地”,村内儒学馆历史厚重。去年3月底,儒学馆在蓝莲舫研学基地基础上进行改建。老屋改造保留了原始古朴的建筑风格,内里却别有洞天,一件件文化气息浓厚的展品镶嵌在角角落落,小到酥油灯,大到论语填字墙,既不突兀,也不张扬,处处透露着巧思与妥帖。

  儒学馆开馆以来,举办了多场文化活动,来自各地的文化名家走进这里,文人雅集、引经据典、高谈阔论。同时,还承接了许多研学活动,诸如,入泮礼、成长礼……让学子们在这里接受儒学文化的洗礼,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如今,儒学馆已成为榉溪游的热门打卡地,去年该馆接待学者、游客近万人次。

  从榉溪村沿着冷沙线来到双峰乡大皿村。该村是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至今留存有清代至民国时期的各类建筑60余处。

  漫步大皿,村里随处点缀的书画作品,让人感受到浓浓的文艺气息。双峰乡宣传委员申屠玲介绍,近年来,大皿村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厚的人文内涵,吸引了十余所高校艺术生前来写生创作,甚至一些名家大家也对该村有着浓厚兴趣。以此为契机,大皿村正在积极打造著名书法家朱关田、羊晓君书法工作室。

  沙溪村、榉溪村和大皿村,是我县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的一个缩影。它们在打造乡村特色场馆上各显神通,彼此之间串点成线,形成了一条可观赏游学的农村文化旅游线路,增植了南线旅游的文化厚度。

  连线成面 为乡村振兴夯实根基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是乡村长远发展的根基,以文化引领乡村振兴,乡村才得以健康、蓬勃发展。文化礼堂作为乡村文化阵地,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夯实根基作用。

  近年来,方前镇以“小吃方前·戏迷小镇”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声名鹊起。去年,方前镇在原有基础上加速推进戏迷景观大道改造工程、戏迷游步道、“一村一馆”戏迷馆等项目建设。

  方前镇下村曾因“脏乱差”,被称为“全镇最差的村”。如今,下村集省3A级景区村、省老年休闲养生基地等十多个荣誉于一身,“闲来下村”的品牌越来越响。随着“小吃方前·戏迷小镇”的路子越走越宽,戏迷游客越聚越多。去年初,在全镇规划布局基础上,下村快速行动,在原有文化礼堂中腾出三分之一场地修建了“脸谱馆”,并于同年9月获县委宣传部“特色馆”授牌。从此,“闲来下村”游客又多了一个“闲得住”的好去处。

  走进脸谱馆,只见12种脸谱类型的文字介绍和60个特色脸谱整齐地展示在墙上。慢走,细读,能从中收获不少脸谱知识。二楼的脸谱展示柜内,陈列着120多个脸谱模型,游客可以实实在在触摸脸谱。

  脸谱文化在文化礼堂里展陈出来,更渗透进村里的角角落落。茶杯、装饰画、千工床……脸谱元素植入民宿经营中。下村村党支部书记洪和田介绍,脸谱在村里随处可见,已然成了下村一张新名片。许多游客离开时希望能带上脸谱作为伴手礼,这也是下村下一步打算开发的产品。


  在方前,还有茶潭戏服馆、方前戏曲图书馆、四协竹艺馆等,这些场馆将不同戏曲元素、地方特色融入文化礼堂。方前镇围绕“中华国粹弘扬地、天下戏迷交流地、戏曲文化研学地”目标定位,按照“一村一主题、一馆一特色”要求,定主题、强融合、创特色,打造乡村特色文化示范带,开发戏曲研学文化旅游。此外,该镇坚持“政府、企业、名家、村社、游客(戏迷)”多元主体参与,共建“戏迷小镇”,试水市场化运作,举办“你我‘台上见’·寻找华夏好戏迷”活动,5位梅花奖得主齐聚方前,打造越剧版中国好声音。

  2019年,方前镇共举办“戏迷小镇”相关活动40多场,吸引全国戏迷游客10多万人次。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乡村振兴的长路上,文化礼堂竖起一面面文化旗帜,丰富村民们的文化生活,提升游客们的全新体验,增植乡村文化的厚度,串点、连线、成面,助力乡村振兴。


编辑:孔海燕
相关阅读




/ 更多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200033   浙文非备(7)【2020】1号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14007599号-2   浙公网安备33072702100068号

主管:中共磐安县委宣传部   主办:磐安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