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宝仙:一人撑起一个家
2019/04/03 来源:磐安新闻网  记者 潘辉

  春风一笑绿山冈,喜见银芽处处芳。随着春天的到来,双溪乡史姆村下坞自然村的茶园进入了采摘期,70岁老人严宝仙也迎来了一段忙碌的时光。这几天,严宝仙放下手头杂事,趁着春茶长势正好,每日早出晚归去茶园采茶。

  记者在山脚下见到了严宝仙。老人满头银发,身着一件墨绿色冲锋衣,腰间挂着一个白色塑料盒,里面装着刚刚采下的带着晨露的春茶,裤脚粘着泥土。对记者的到来,她显得有些诧异,但还是热情地将记者迎进家门。在此之前,记者曾与严宝仙多次电话联系沟通采访事宜,她曾委婉地表示:自己只是一个普通老人,没什么值得采访。

  严宝仙的家是一幢两间三层未粉刷的楼房,每个房间都拾掇得干净整洁。简陋的客厅摆放着几件常用的家具,板凳上放着一个簸箕,里面晾着刚采摘回来的茶叶,八仙桌的一角摆放着一张全家福,照片上的老人笑得慈祥、和蔼。由于正值采茶旺季,在交谈十余分钟后,严宝仙便起身执意要去采茶。当时,天空正下着绵绵细雨,田间道路泥泞不堪,但严宝仙上山的脚步依旧飞快,只一眨眼的功夫,她便消失在记者眼前。回想起与严宝仙交谈的只言片语,与记者同行的史姆村主任潘武江说,老人一生困苦,但在任何时期,都对未来生活充满着美好希望,她用瘦弱的肩膀扛起了一个家。

  1949年10月1日,严宝仙出生于东阳湖溪,从小亲眼目睹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困难,也体味了生活的艰辛。在她1岁还未记事时,她的父亲便因病去世;4岁时,母亲也不幸去世。孤苦无依的她由一位爱心人士抚养长大。严宝仙一生不曾读过书,因为贫困,6岁时便不得不去放牛贴补家用。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严宝仙的衣服都是左邻右舍给的,就连过年穿上一件新衣都是一种奢求。

  18岁那年,严宝仙经朋友介绍与史姆村潘云火结婚成家,夫妻俩生育了一女一子。婚后的生活虽然依旧清苦,但丈夫勤勤恳恳,子女孝顺乖巧,严宝仙一家日子过得还是有滋有味。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神州大地。严宝仙说,生活真正好转是在实行包产到户后。秋收季,粮食交够国家的,剩下就是自己的。收成好时,不仅不会饿肚子,还能有些余粮,日子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好了起来。农民自己有了土地,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每家每户都精耕细作。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民从自给自足的小生产向发展多种门路的商品生产转变,大家手里有了钱,修房造屋、购置生活用品,日子一天一个样儿。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正当生活越过越幸福的时候,严宝仙遭受了一个巨大的打击:丈夫意外中风。面对丈夫瘫痪在床,两个子女嗷嗷待哺的窘境,严宝仙收拾好崩溃的心情,咬着牙独自支撑起这个家。白天她要出门劳作,饭点还未到便要早早回家准备好饭菜,夜晚又围着丈夫端茶倒水、洗脸擦身……由于高强度劳作,严宝仙的腿脚落下了毛病,医院的诊断结果是需要手术治疗,但高昂的费用让她不得不暂时放弃。严宝仙说,真不知道那段日子自己是怎么熬过来的,不过好在子女长大后相继参加工作,近几年丈夫的身体状况也逐渐好转,这让未来的生活又有了盼头。

  对这位坚强的女人,严宝仙的邻居潘礼福用“佩服”两个字来评价。潘礼福回忆说,严宝仙丈夫中风时,她硬是一人将丈夫从村里背到两三公里外的卫生院。而另一位邻居潘彩祥对她的评价则是“勤劳、热心”。潘彩祥说,生产队集体干活时,因为勤快踏实,她家被评为“五好家庭”。

  临别时,记者问她有没有最想说的话,严宝仙思索片刻后说:“感谢党和政府在我丈夫中风最困难的时期,及时将我们纳入低保户名单,希望祖国越来越强大,大家的生活越过越幸福。”

编辑:孔海燕
相关阅读
便民

磐安新闻网简介|版权声明 | 广告联系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V2 2013-2017 磐安新闻网 版权所有
主管:中共磐安县委宣传部 主办:磐安县新闻传媒中心
网络监督举报中心:
浙江省新闻道德委员会 网络监督专区
新闻热线:0579-84668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