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龙会:历经时代风雨 见证发展成就
2019/05/21 来源:磐安新闻网  记者 张傲

  走进磐安怡康颐养院大门,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院落,院内活动室、宿舍、食堂等场所一应俱全。在温暖和煦的阳光下,院子里的老人或慢走,或踢腿,各自做着适合自己的动作在锻炼身体。茶余饭后,老人们还可以打牌、看电视、听戏曲,日子过得舒适而安详。

  “这里的颐养院真是好啊,让我们衣食无忧。”记者见到胡龙会时,他正在悠闲地看着电视。记者了解到,来颐养院前,胡龙会是孤身一人,在政府的救助下,他才得以在颐养院过上幸福的晚年生活。谈起生活的变化,胡龙会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子女都远在外地打工谋生,以前感冒发烧也没人照应,尤其冬天还得自己用土炉子取暖,一个人洗衣做饭,生活难得很。现在好了,这里一日三餐营养搭配均衡,衣服也有人洗,干净又暖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了。这一切全靠党和政府。”

  出生于1949年的胡龙会是一名与共和国同龄的老人。出生时,他和全国人民一起迎接初升的太阳;成长中,他经历了祖国发展历程中的风风雨雨;现在,他深切地感受着祖国日新月异的建设发展成就。每当有人问起胡龙会的生日,他的声音总会提高两分:“1949年10月30日。”

  胡龙会出生在仁川镇胡庄村,身为长子的他,从小就肩负起照顾弟弟妹妹、为父母分担的责任。到了学龄年纪,胡龙会在本村上了小学。他清楚地记得,自己上小学时,只有语文和算术两本书,写字不是现在的铅笔、米格田字本,那时的学习用具是青石板、白石棍,用白石棍在青石板上写字、算数,写满了用布擦掉再写。到了四五年级才用上铅笔和写字本。

  小学毕业后,胡龙会就到村里的生产队务农。当时生产队里条件艰苦,一年下来收入很少。“除去一家人的开销,剩下的钱,过个年、做一身新衣服基本就没了。”胡龙会回忆,当时的衣服都是找村里的裁缝做的,每年也只有过年时才会做一身新衣服。那时候街上很少有现成的衣服卖,价格也贵,衣服颜色只有黑、蓝、灰三种。直到改革开放后,老百姓的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提升了,大家穿的衣服才丰富多彩起来。

  24岁那年,经村里人介绍,胡龙会认识了妻子杨晓玲,两人一见钟情,很快就结了婚,随后生下两儿一女,虽然当时生活很艰苦,但一家人幸福和睦。可是天有不测风云,第三个孩子出生后不久,妻子因肺病不幸去世,从此,家里家外所有事情都落在胡龙会一个人身上,既要照顾孩子,又要为了生计外出谋生。

  胡龙会并没有被生活的困苦所压垮,他经常凌晨4点就外出干活,除了自家的田地,还承包别人家的农田帮忙耕作。耕地并不轻松,特别是天还没亮的时候,由于视线不好,胡龙会不慎摔伤多次,脚、肋骨都落下了伤病。夏天蚊子多,他的手臂到处都是蚊子叮咬留下的红点。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挣钱的机会也更多了,胡龙会在农忙之余便赶往东阳、义乌等建筑工地打工,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国家发展得越来越好,我也就跟着富起来了。”胡龙会感慨,真没想到,国家发展如此之快,自己赶上了好时代。

  现如今,子女都已在外地成家立业,胡龙会坚持在颐养院度过自己的晚年生活。回忆过往,胡龙会脸上显露出对昔日生活的怀念之情,但更多的却是对现在生活的满满幸福感。他说:“我是共和国同龄人,沐浴着共和国的阳光雨露。我清楚地知道,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与人民息息相关,只有国家繁荣富强了,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结束语:3月8日,本报刊发了《我与共和国同龄》首篇报道,至今共计推出15期。随着本期刊出,本组报道便圆满收官了。两个多月来,采编人员深入基层,认真采访、精心创作,奉上带着泥土气息的15篇报道,鲜活地刻画了15位“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普通人物,以他们平凡而又感人的故事反映祖国的发展变化,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近期,本报将再接再厉,继续推出后续系列报道,礼赞新中国成立70周年,敬请关注。

编辑:孔海燕
相关阅读
便民

磐安新闻网简介|版权声明 | 广告联系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V2 2013-2017 磐安新闻网 版权所有
主管:中共磐安县委宣传部 主办:磐安县新闻传媒中心
网络监督举报中心:
浙江省新闻道德委员会 网络监督专区
新闻热线:0579-84668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