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工农-7型拖拉机驶入磐安 开启“耕田不用牛”历史
2019/07/11 来源:磐安新闻网  记者 陈淑娇

  1967年3月,新渥公社金山大队、岭口公社林宅大队成为令人羡慕的“幸运儿”,东阳县物资局给两个大队各分配一台8马力工农—7型手扶拖拉机。“耕田不用牛”的新闻在四里八乡引起不小轰动,群众怀着好奇心,纷纷来到现场看个究竟。随着这两台拖拉机的投入使用,我县开启了农业机械化新征程。

  我县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解放前,农业生产依靠人力或者畜力操作,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粮食不敷所需;解放后,农具改良和农业机械化得到一定程度推广。由于山区交通不便,田块小,可供机耕面积少,木犁、耙、耖仍为主要耕作农具。耕作还是以牛犁、人锄为主,灌溉主要用龙骨水车和戽斗排灌。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抽水机、喷灌机、潜水泵、人力打稻机、碾米机、榨油机、喷雾器、农用车等农机具才得以大规模推广。

  时光荏苒,一晃已是52年。由于年代久远,两台工农—7型手扶拖拉机已难觅踪影。今年69岁的新渥街道新渥村村民陈家凑,是原新渥镇农机站退休干部,他对这个型号的拖拉机还有些许印象。上世纪90年代,陈家凑驻村金山村,下村工作期间,曾听村民讲起过工农—7型手扶拖拉机的事。该拖拉机是1967年由东阳县物资局分配下来的,价值大约2300元。拖拉机进村后,村里村外约有1000多人跑来看热闹。究竟能不能耕田,跑得有多快,一天能耕几亩田……大家在边上七嘴八舌地小声议论着。

  起初,偌大一个村也找不出一个驾驶员,拖拉机放在那儿成了摆设。村干部商量后决定让时年25岁的金山村村民陈泸成到东阳塘西农场学习驾驶技术。培训15天后,陈泸成顺利拿到拖拉机驾照,随之成为远近闻名的拖拉机手。

  一个小时能耕1亩地,一天下来能耕10多亩地,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这台拖拉机成了村里的“香饽饽”,没有机耕路的地方,大家就把这300多斤重的机器抬到田里去。农忙耕田、农闲拉货,工农—7型手扶拖拉机为金山村服务了10多年,最后消失在历史的尘烟之中。

  分田到户后,拖拉机慢慢进入寻常百姓家。1988年,新渥街道新渥村的陈加龙从亲戚朋友那儿借了3600元,买了一台工农—12型手扶拖拉机,耕田、运输两用,一年时间就用挣来的钱还清了债务。正是靠着这台拖拉机,他建造了三间四层楼的房子。

  岁月如梭,如今,这台工农—12型手扶拖拉机已是锈迹斑斑,但在陈加龙眼里,依然是宝贝。平常停在院子里,给它盖上塑料布,隔一段时间,陈加龙就要去发动一下,让这陪伴了30多年的“老伙计”保持动力。1983年,磐安恢复县建制后,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1990年,全县拥有小型拖拉机1249台,大中型拖拉机2台,可机耕面积2.76万亩,占水田总面积的40.23%;全县有区、乡镇农机管理员42人。至2014年底,全县拥有农机总动力24.8万千瓦,耕作机械3462台,拖拉机1315台。2018年度,全县实施农机购置补贴农户730户,购买农机具1363台,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9%,小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0%,油菜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0.81%。

编辑:孔海燕
相关阅读
便民

磐安新闻网简介|版权声明 | 广告联系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V2 2013-2017 磐安新闻网 版权所有
主管:中共磐安县委宣传部 主办:磐安县新闻传媒中心
网络监督举报中心:
浙江省新闻道德委员会 网络监督专区
新闻热线:0579-84668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