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救济粮款解三年灾荒 友谊公社走出低谷
2019/07/22 来源:磐安新闻网  记者 应羽淇 杨陈丽

  “政府的救济粮到啦!到尖山去领!”1971年5月,友谊人民公社(现为尖山镇胡宅管理处)横路大队的社员奔走相告。当年24岁的周安华听到消息后,赶紧拿起布袋、扁担,一路兴奋小跑赶到尖山。只见尖山粮管所门口早已排起长长的队伍,大家眼巴巴地望着面前的粮食。周安华手中紧紧拽着粮票,心里按耐不住激动:这可是真正的救命粮!

  1961年,玉山人民公社下属的友谊管理区改名为友谊人民公社,下辖17个大队、102个生产队,2325户,9670人。1968年以来,磐安连续遭遇三年大旱。据记载,1971年6月至8月干旱,磐安境内土地“成灾六万亩”,友谊人民公社灾情尤其严重。当年,友谊人民公社人均口粮仅为93.5公斤,饥荒情况十分普遍,群众生活空前困难。得知这一情况,上级政府紧急发放救济粮650吨、救济款1.51万元,以解决群众生活的燃眉之急。

  据周安华介绍,当时,横路属友谊人民公社下的横路大队管理委员会,基本核算单位下放到大队。后来,大队的5个排改为10个生产队。接连大旱,农作物绝收,谁也没想到遭遇这么严重的自然灾害。1968年夏至时节,社员同往常一样,开始忙于种玉米、水稻,寄以收获的希望。按理,后面紧接着应是梅雨季节,玉山台地却迎来了86天的大旱,近3个月未下雨,导致农作物基本干枯。幸好冬季种植的大麦让大家尚能勉强度日。更没想到的是,1969年、1970年也是如此。

  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在这三年里,横路发生了三次较大火灾,其中一次烧毁了八间楼房,还有大量粮食等财物被烧毁,其中有具体记载的有稻谷2545斤、菜种1627斤、农药肥料280斤、犁耙等大小农具30套,集体现金损失700多元。为此,横路大队向友谊人民公社提交了申请救济的报告。

  1971年,是友谊人民公社成立以来最困难的一年。据记载,当时的友谊人民公社生产单一化,开展多种经营不善,现金分配不合理,拖欠国家贷款较多,存在余缺粮款多且不兑现的情况,加剧了粮食的短缺。周安华当时担任横路大队会计,村里还有多少粮食,他最清楚。据周安华回忆,那个时候,大家挖野菜、吃树根,只要是能入口的都被拿来当成口粮。村里好几户人家只得外出要饭,特别是旁边的下周村,能走的都走了,成了远近闻名的“逃难村”。

  灾难无情人有情,扶危济困见真情。上级政府、其它公社纷纷对友谊人民公社伸出援手。国家650吨救济粮指标发放至友谊人民公社,由友谊人民公社发放至生产大队、小队及各农户手中。救济粮指标向贫困户倾斜,帮助公社群众度过最艰难的岁月。

  经历了这一次灾难,友谊人民公社上下都认识到水利设施建设的重要性,解决“水”问题迫在眉睫。为了改变抗旱能力薄弱的状况,1971年下半年,友谊人民公社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下畈水库建设工作,并在横路大队召开建设动员大会。干部群众苦战一冬一春后,完成大坝坝基开挖、场地平整等工程。下畈水库建设按照“以工代赈”方式进行,即县里将粮食发放到公社,由大队组织安排人工,对修建水库的劳动力发放相应的粮食补贴。补贴标准为白天补中餐半斤大米,晚上加班再补半斤。

  随后几年,横路等大队勒紧裤带搞建设,积极完成水利建设工程任务的同时,喊出了“大干三五年,开田250亩”的口号,男女老少齐出动,推进劈山造田运动,友谊人民公社逐渐走出生活困难的低谷。

编辑:孔海燕
相关阅读
便民

磐安新闻网简介|版权声明 | 广告联系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V2 2013-2017 磐安新闻网 版权所有
主管:中共磐安县委宣传部 主办:磐安县新闻传媒中心
网络监督举报中心:
浙江省新闻道德委员会 网络监督专区
新闻热线:0579-84668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