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动磐安—磐安百年党史┃红色革命号角响彻磐安大地 ——台属地区武装和路东(会稽)游击根据地向磐安发展史实追寻
2021/04/20 来源:磐安新闻网   记者 施委 卢明 姚岚 陈家豪 党员代表 张花卿
  抗战胜利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为了维护经济上的垄断地位和政治上的独裁统治,蓄意发动内战,消灭革命力量。1946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指示浙东党组织开展武装斗争,以武装保护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反对国民党征兵、征粮、敲诈勒索、苛捐杂税等,反对蒋介石的卖国和帝国主义侵略;在斗争中发展党组织,在国民党力量薄弱的地区建立游击根据地。

嵊(县)新(昌)东(阳)地区,包括嵊县的南山区,新昌的东区、南区、西区和东阳玉山区的尖山、岭口(现均属磐安)、三单一带,位于四明、台属、会稽三地区之间,被喻为浙东革命武装向南发展的“跳板石”。当时,台属与路南两个游击根据地隔着大盘山,没有完全贯通,因此磐安成为打开台属局面,实现“四山相连,山海一片”战略任务的重点区之一。

4月13日、14日,县融媒体中心“红动磐安——磐安百年党史”大型采访活动先后走进尖山、玉山、方前等乡镇,循着革命先烈的足迹,探访台属地区武装和路东(会稽)游击根据地向磐安地区发展的红色历史,见证“灵活部队”和“小团结部队”活跃在台地地区一场场热血澎湃的武装斗争。

“我记得,解放军有好几次到村里来过,但大多都是在晚上出现。我还记得,有个首长叫丁友灿。”尖山镇尖山社区村民张泉龙今年已是94岁高龄,仍记得解放军到村中的场景。1948年的一天晚上10点左右,家住尖山老街的张泉龙突然听到村口岗哨大喊“什么人”的警告声,“我听到岗哨喊了三遍,没有人应答。”突然街上响起了枪声。第二天,他看到解放军在清点收缴的枪支。后来得知,前一天晚上,解放军和驻地的国民党部队发生了交火,国民党游击队司令员王宗炳醉酒回家途中被解放军击毙,“那个时候国民党经常抓青壮年去当壮丁,大家都人心惶惶的。”解放军部队严明的纪律让尖山群众心里踏实了,说起那段历史,张泉龙话语中饱含深情,思绪也变得清晰起来。


1947年1月,中共浙东工作委员会建立,1948年1月改为中共浙东临时工作委员会(简称浙东临委)。同月,建立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三支队,下属“钢铁部队”和“坚强部队”(6月24日,“坚强部队”改称“灵活部队”)。

1948年4月,为争取时间完成嵊(县)新(昌)东(阳)地区发展武装斗争的准备工作,力求打开这块跳板的局面,经浙东临委指示,建立了中共嵊(县)新(昌)东(阳)县工作委员会。7月20日,嵊新东工委宣布建立地方武装“小团结部队”。

1948年7月22日,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三支队政治部主任诸敏率领“灵活部队”到达嵊新东地区,与丁友灿率领的“小团结部队”会合。24日,联合袭击新昌镜岭镇警察所、镇公所,开仓济贫,扩大影响。尔后兵分两路:一路由杨光、丁友灿、王志英率领“小团结部队”转战嵊(县)南、新(昌)西,打开嵊南、新西局面。一路由诸敏率领“灵活部队”,在吕少英、潘震所属武装的配合下,向东阳、磐安、天台西区、新昌东南区发展。26日,诸敏率“灵活部队”进入磐安境内,冲进设在尖山村的尖山乡公所,并建立一定的群众基础,为以后进行革命活动创造了条件。29日晚,“灵活部队”来到胡宅乡塘田村,袭击、焚烧国民党胡宅乡公所,同时摧毁了天台、新昌的5个乡公所,初步打开了嵊新东地区局面,开辟了游击区。


同年9月,“灵活部队”在“小团结部队”的配合下,回到岭口、尖山一带,张贴布告、标语。“那时候我只有16岁,解放军战士们穿着灰色的衣服,枪支上还系着红布条。”玉山镇岭口村老党员胡存寿对解放军的到来记忆深刻,当时他正在枫树塘边上的老祠堂内读私塾。当时,束发之年的胡存寿已长得人高马大,突然看到有陌生人背着枪支出现,让他受了惊吓,赶紧起身准备逃跑。“站住!”解放军战士看到胡存寿的“异样”,马上警觉地呵住了他,要进行盘查,“幸好,旁边的大人们帮我作证,说我是本地学生。”虚惊一场的胡存寿回家后,发现了这支部队与国民党部队的不同。他们赶走了无恶不作的国民党军队,召集村民们召开贫下中农会议解决实际问题……23日,部队袭击岭口的玉山区警察所、岭口乡公所,把壮丁册、粮簿等文书档案全部烧毁,并打开粮仓,将数万斤粮食分给贫苦农民。


10月16日,浙东临委指示“灵活部队”以开辟尖山、岭口地区(时属东阳、现属磐安)为中心,站稳脚跟,向磐(安)缙(云)仙(居)地区推进。为了实现这一任务,10月28日,诸敏率领“灵活部队”再次进入嵊新东地区活动,他们在尖山休整期间,刚好人民解放军发起济南战役并取得伟大胜利,辽沈战役也进入决战阶段。于是,他们在尖山街上张贴了“解放济南城,活捉王耀武”“打到南京去,活捉蒋介石”等标语,在群众中造成了很大的声势。

台属地区武装在磐安开展斗争如火如荼,打击了国民党部队的嚣张气焰,维护了当地民众的根本权益。与此同时,路东(会稽)游击根据地不断向磐安地区发展,为磐安注入源源不断的革命力量。

1948年2月,浙东临委决定,将原抗战时期的金萧地区,以浙赣铁路为界,划分为路东(会稽)、路西(金萧)和路南3个地区,并分别建立地区党的领导组织。由于路东游击根据地的中心区域在会稽山区,因此路东游击根据地又称会稽游击根据地。磐安处于浙东游击根据地的路东、台属、路南3个地区的联结点上,西南部又与处属特委的基本区缙云相连接,是浙东到浙南的一条重要通道,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同月,浙东临委决定在会稽地区成立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二支队第四大队,还宣布设立外围武装会稽山抗暴游击总队。在会稽中心县工委的领导下,各地党组织通过宣传教育,发展了一批农民积极分子和青年学生参加游击队,到6月初部队发展到60余人,正式编为第二支队第四大队,代号“巩固部队”。第二支队第四大队成为路东游击根据地的主要武装力量,并开始向东磐地区发展。7月下旬,第二支队第四大队配合第三支队政治部主任诸敏率领的“灵活部队”,冒暑挺进东磐地区,收缴土顽枪支,开展革命活动。

1949年2月,嵊新东工委作了调整,嵊新东“小团结部队”上升为台属地区武装,编为浙东人民解放军第四支队第二大队。4月8日晨,第四支队第二大队袭击国民党飞山乡公所,战士们在飞山乡帮村民们挑水、扫地、劈柴,做群众工作,在学校操场上召开群众大会,宣传共产党的政策。会后,村民报告离方前不远的陈岙村有一座国民党的粮库。于是,第二大队派出一个排战士,在群众指引下,砸开仓门,把粮食分给了穷苦农民。

▲左二为陈达明

“他们翻过隐鼠岭,沿着寒山古道过来的。”在方前镇陈岙村党支部副书记陈达明的带领下,我们重走了一遍寒山古道,领略了当年解放军战士们跋山涉水的艰险。今年60岁的陈达明担任了近30年村干部,在与村民们交谈中,他总能听到老一辈关于解放军战士的好评,“解放军部队军纪严明、秋毫无犯。听说,他们来的时候天气还比较凉,但他们没有抢占民房,有的住在祠堂内,有的借宿村民的屋檐下。”村民们纷纷被解放军战士的行为感动,不少村民让出民房,还有的村民为战士们送去稻草御寒。“这是一支好部队。”今年85岁的孙德波依旧记得,解放军战士做好饭菜,请他们一起吃饭,还抱着他带他一起玩耍的场景。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红色革命武装斗争硝烟渐渐散去,但革命先烈用生命铭刻的历史将穿越时空,激励着一代代磐安人矢志不渝,拼搏实干,勇往直前,建设美好家园,走向光明未来。


(特别感谢县委党史研究室)

编辑:孔海燕
相关阅读




/ 更多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200033   浙文非备(7)【2020】1号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14007599号-2   浙公网安备33072702100068号

主管:中共磐安县委宣传部   主办:磐安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