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动磐安—磐安百年党史┃保家卫国 血洒疆场 ——我县抗美援朝老战士回忆实录
2021/05/23 来源:融磐安客户端   记者 施委 卢明 姚岚 陈家豪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七十年前的一首战歌响彻华夏。为了保卫和平,反抗侵略,135万中华好儿郎迈出国门,在物资匮乏、与对手武器装备水平极为悬殊的不利条件下,打出了军威、国威。据统计,我县共有近5000名青年报名、425名热血青年入朝作战,14名志愿军战士牺牲在朝鲜战场。

4月27日,县融媒体中心“红动磐安——磐安百年党史”大型采访报道组走进方前、尖山等乡镇,深入采访幸存健在的老战士,他们朴实真情的表述,带我们穿越到70年前的战斗岁月,感受“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壮士情怀。

蒋定梅老人

“那个时候也没想太多,国家有号召,我就上。”方前镇寺岙村蒋定梅老人今年已是92岁高龄,回忆起70年前的烽火岁月依旧恍如昨日。1951年,刚满20周岁的蒋定梅完婚不久,得知美国对朝鲜发动战争且战火烧到了我国边境的消息后,他毫不犹豫,决定报名参战,家人的大力支持给了他莫大鼓励和勇气。他从寺岙步行到安文报名,后又步行三天两夜到金华集合。期间,晚上累了,他就找个祠堂窝在墙角睡一觉,第二天继续赶路。4月,经过短暂休整,蒋定梅随部队经过吉林到达丹东,步行跨过鸭绿江抵达朝鲜。“那里的铁路都被炸毁了,我们晚上赶路,白天就躲进山里休息。”初入朝鲜,直面战场,蒋定梅内心有些许害怕,夜晚行军,敌机在头顶盘旋,时不时投下照明弹,一发现志愿军就俯冲扫射,“经历次数多了也就慢慢习惯了,而且首长也经常开导我们,让我们尽快熟悉战场。”看着朝鲜山河破碎,老百姓没有完好的房子,蒋定梅对朝鲜心生怜悯的同时也对美国暴行深恶痛绝。

入伍后,蒋定梅被编在工兵十四团机械连,因初中毕业,在当时算是“高材生”,他又被团部委以机械连 “文书”一职,负责保管战场上机要文书。“命可丢,保密箱不可丢。”提及机要文书,蒋定梅坚定地说道。机要文书都锁在一个木头箱子里,装着抗美援朝的军情军机,包括保密文书、作战计划等重要文件。看着战友们拉大炮、扛弹箱,蒋定梅虽不用冲锋陷阵,但深知自己的责任同样重大,在两年多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他与保密箱寸步不离,连吃饭、上厕所、睡觉都要随身带着。正是这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他所在的连队资料从未有过丢失。1952年,因文书工作出色,蒋定梅被授予三等功。

除了看守保密箱,蒋定梅还负责记录我方人员伤亡、武器损失等情况,并对作战英勇的战士进行资料收集、整理。看到一位位朝夕相处的战友从鲜活的生命化作一个个冰冷的数据,蒋定梅总是满含泪水。采访结束辞别老人,他说,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年轻人要更加踏实地工作,回报国家和社会。

叶良根老人

革命军人是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方前镇岙口村95岁的叶良根老人,正是秉持了这种绝对服从的信念,从火线甘愿退到了“伙房”。“我去之前就发过誓,不把敌人灭光,死也要死在前线。”参军时叶良根只有25岁,是家中独子,当家人得知他要参军上朝鲜的消息后,极力反对,“打仗是要死人的。”家人都害怕他一去不回,但叶良根却认为在家里帮别人家放牛、干农活没出息,要去参军报国,改变自己命运。

初入战场,叶良根没有畏惧,看到敌机就端起机枪怒吼扫射,但没多久他便告别了一线。一次,吃完饭,有位朝鲜首长说,战士们吃完饭碗都没人洗,让叶良根先去洗一下,可洗着洗着就莫名其妙地让他当起了炊事员,叶良根一度怀疑这是首长们给他设的“圈套”。起初,叶良根并不想当炊事员,更希望上阵杀敌。于是,他一有机会就找首长申请重回战场,但首长不停安慰他说:“炊事员也是光荣的,做好每一顿饭菜,让战士吃有力气打仗,比自己上战场冲锋还重要。”见首长态度坚决,叶良根虽心有抵触,作为军人他选择了坚决“服从”。

● ●  叶良根年轻时

炊事员虽处后方,但同样危险。“敌军的飞机经常来轰炸,做饭时间若是让敌人发现烟火,免不了一番狂轰滥炸。”为此,叶良根做饭时都要将烟导到很远的地方,并将做饭的地方用树木遮盖。有时正在做饭,敌机就来了,他马上钻进防空洞,出来后就看到锅碗饭菜已被炸毁。

叶良积老人

● ●  叶良积年轻时

今年93岁的叶良积是叶良根的堂弟,两人一同参军入朝,虽然他们被分到了同一个连队,但由于分工不同,两人鲜少碰面交流。“每次做完工事回营地我们倒头就睡。”叶良积是工程兵,主要任务是造桥和开路。他记忆中,工兵很辛苦,没日没夜的,哪里有需要就要顶着危险第一时间奔赴到哪里修筑工事。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新安江上造桥。新安江距离清川江约5公里,朝鲜的冬天格外寒冷,江水更是刺骨难耐,就是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战士们没有任何迟疑跳入水中修桥,虽然都穿有防水外套,戴着防水头套,但刺骨湍急的水流,盘旋轰炸的敌机,时刻威胁着他们的生命。他亲眼看到,在修桥时敌机突然出现在上空,疯狂地向大桥扫射并发射炮弹,炮弹在空中爆炸,瞬间夺走了5名战友的生命。叶良积和叶良根堂兄弟俩,在朝鲜各尽其责,都立下了许多战功,但他们最大的幸运是一起活着回到家乡。他们也希望年轻人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先烈的光荣传统,珍惜当下美好生活。


周土门老人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毛主席说过,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尖山镇斐湖村93岁老人周土门在朝鲜战场曾是一名重机枪手,他依旧保存着一枚枚军功章,从中能一窥当年血与火的战斗岁月。“我们都写过这样的血书:当兵就要打仗,打仗就要死人,只有前进,不能后退!”周土门依然记得,战前许多士兵抱着必死的决心写下了血书。他们有的含着泪,有的挺着胸脯,写完血书后,每个人都在白布上写下编号、姓名、地址等身份识别信息,缝在衣服腋窝处,“这个地方敌人枪打不到,不容易被损坏。”有的则是直接写在衣服上。

1952年初,周土门第一次参加作战,战况十分激烈,敌机在头顶上日夜不间断轰炸,对岸是美军机枪的疯狂扫射,甚至晚上就跟白天一样,连一根针掉地上都能看得见,一打就是十几天。他所在重机枪连使用的是老式重机枪,“一挺机枪有360多个零件,只要有一个零件损坏,就要整个拆掉重装,还要加水冷却,三个枪架换着打,极不方便。”他回忆道,在这种情况下,打飞机就要眼睛亮、耳朵灵、指挥快、目标准,靠每位机枪手的团结配合。

在朝鲜的一年时间里,周土门所在志愿军部队白天打仗,晚上行军,除了武器装备落后外,生活环境也十分艰苦,零下二十几度的气温,战士们吃住都在山上,天冷靠炭火取暖、用甘油擦脸防风防冻,吃完所带干粮,只能舔一舔“保命”的压缩饼干,“我们打仗胜利,靠的就是战士们不怕死。”

“我是个兵,来自老百姓。”“我是一个兵,爱国爱人民。”这首在朝鲜战争爆发后流传甚广、传唱至今的军旅歌曲《我是一个兵》,歌词简单质朴,却充满着激情与力量,迸发着时代最强音。

硝烟已然远逝,建党百年迎华诞。我们是幸运的一代人,能够生活在祖国繁荣昌盛的和平年代;我们是奋斗的一代人,行进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我们要牢记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传承他们不畏强敌、反抗侵略的坚强决心,前仆后继、血战到底的钢铁意志,锚定目标执着向前,在漫漫征程上贡献自己的力量。(特别感谢《我在朝鲜战场》主编张大华的大力支持)

编辑:孔海燕
相关阅读




/ 更多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200033   浙文非备(7)【2020】1号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14007599号-2   浙公网安备33072702100068号

主管:中共磐安县委宣传部   主办:磐安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