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动磐安—磐安百年党史┃磐安东阳携手走过25年 ——磐安撤销县建制并入东阳史实追寻
2021/05/26 来源:融磐安客户端   记者 傅高强 卢樟海 方雅丽 实习记者 陈穆妍

1958年对于磐安来说,是特殊的一年。时年10月,为了促进磐安发展,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调整县级行政区划的决定》, “撤销磐安县建制,其所辖行政区域与东阳县合并,定名为东阳县。”至此,改写了磐安25年的历史,直到1983年恢复磐安县建制。

5月17日,县融媒体中心“红动磐安”采访报道组先后来到张锡其、蔡仙件、曹才等人家中,聆听老人们讲述他们记忆中那一段磐安发展求变、顽强前行的难忘岁月。

1958年,随着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进,劳动生产逐步实行大兵团作战。各个公社都组织深耕、水利、肥料、经济特产等专业队,做到“哪里有工作就突击到哪里,哪里水稻成熟就收割到哪里”,普遍推广“十到田”。《关于调整县级行政区划的决定》文件中提出并县的背景和初衷: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和人民觉悟的不断提高,为了更有力地推动工农业生产高潮,综合发展农、林、牧、副、渔各种经济;为了加强人民公社的党、政领导骨干;并考虑到各地区的自然交通条件,有助于共产主义的大协作;加上原来部分县的行政区划本属过小,人口也少,这样,已不能适应公社化新形势的需要。

11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磐安县全境并入东阳县。合并后,东阳全县共有14个人民公社,下设77个生产大队,入社农户占总农户的99%,成了金华地区面积最大、农业人口最多的县。

张锡其曾任磐安县第五、六、七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第七届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说起1958年的两县合并,现已88岁的他还是感慨万千。张锡其幼年苦楚,没出世就失去父亲。“我从来没见过父亲,母亲在我10岁的时候也去世了,从那以后就是叔叔带着我。”提及母亲,两鬓斑白的张锡其眼眶里溢出了泪水。张锡其虽没读过几年书,人却十分争气,15岁就当了村长。18岁时,当时乡里的党委书记高仕富介绍他入党。提起党,张锡其的脸上满是敬畏:“高仕富问我,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要吃得起苦、经得起饿、熬得起夜、还要不怕死,问我能不能做到。我很坚定地告诉他,我能做到!”尽管时间已经过去几十载,这18个字却一直刻在张锡其的心里,贯穿了他工作生涯的始终。正是这样不怕苦、不怕累的信念,支撑着张锡其,让他坚定前行,为磐安发展贡献力量。

并入东阳后,张锡其担任尖山供销社主任,他牢记党的宗旨,主动要求到当时比较穷的新宅村驻村。为了改造新宅村大坟山500亩低产田,张锡其自掏腰包,带着新宅生产队长、支部委员以上的干部到当时全省有名的“茶叶村”——绍兴市上汪村,学习茶叶种植和炒制技术。张锡其一行人学成归来后,让尖山供销社花4000元购入了一批茶籽,培育成茶苗,再提供给农户种植。张锡其还清晰地记得这次学习带来的收获:“我们去绍兴学习回来以后就在新宅大坟山种起了茶叶,茶叶由原来田坎种植改为成片种植,规模变大了;茶叶炒制加工方法也不断改进,收入更高了。有了新宅村的带头,玉山区域茶叶得到全面发展。”

今年93岁的曹才是一名退休教师,也是磐安县志的编撰者。曹才当了一辈子语文老师,语文老师的身份也让曹才在并县以后有了去东阳培训、开会的机会。“我去东阳中学听课常常能学到新的教学经验。”聊到教书育人,曹才的脸上满是喜悦的神采,“两边的老师交流多了,对磐安的教育质量提升作用很大!也给了磐安学生考上更好学校的机会!”

据曹才回忆,当时每年都有不少优秀的学生考上县内最好的东阳中学,甚至有部分学生后来还上了清华大学。“我的很多学生上了东中,后来和我一样当了老师。”对于自己的学生,曹才满是骄傲。并县的举措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教育的藩篱,无数大山里的学子怀揣着求学梦想走向了更大的教育摇篮。

并入东阳以后,东阳传来的技术和物资使得磐安区域的农田水利有了长足的发展。磐安人民有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的精神,敢叫高山低头、河流让路。20世纪50年代后期,磐安区域群众借力借势努力奋斗,建成了一大批农田水利工程,为磐安后来的发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1958年是磐安解放以来兴修水利工程掀起高潮的一年,新建水库43座,竣工17座。随着水利设施的不断完善,保证了粮食的增产,磐安区域的粮食亩产从1949年的160公斤提高到1959年的306公斤。加上大批在建水库竣工,磐安区域旱涝保收面积从1958年的1000亩增加到1959年的4500亩。

磐安并入东阳,作用是相互的。当时东阳要建设横锦水库,劳力不够,磐安群众大力支援。1958年,磐安区域组织了6个民工营,参加修建东阳横锦水库。水库修建工程对民工实行军事化编制,以公社(区)建营,双溪乡梓誉村的蔡仙件是当时双溪区营部的指导员。“当时每个生产队都有人参与横锦水库修建,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干活,常常要干到晚上,天黑了大家就用柴油机发电照明。虽然很辛苦,但民工们都任劳任怨,一切听从指挥安排。”那时的蔡仙件才23岁,他在横锦水库待了两年多,期间几乎没有回过家。因为施工条件简陋,工具不足,大家就带着自家的扁担、畚箕、独轮小推车……为了提高效率,蔡仙件还想出了大畚箕上叠放小畚箕的方法,每次运送的沙子重达100多公斤。蔡仙件家中至今还保留着当年用过的工具,扁担上斑驳的岁月痕迹,无一不是用汗水浇灌凝结而成,是那一辈群众奉献精神的生动记录。

同村的蔡徳星老人,左手大拇指无法伸直,这是他在修建横锦水库时留下的工伤。修建水库的三四年里,蔡徳星主要负责开卷扬机,往工地运送沙子、水泥等物资。为了赶进度,工地常常要“白+黑”两班倒,没有鞋子就穿草鞋甚至打赤脚,不管刮风还是下雨,都要坚持完成每日往水库运送6000公斤物资的任务。

在横锦水库管理局的档案室里,还保存着当年水库施工现场的老照片,虽然条件艰苦,任务繁重,但横锦水库还是在全县群众的努力下建成了。1964年12月,在磐安人民的鼎力支持下,通过万名民工的艰苦奋战,耗时6年的水库枢纽工程基本完成,彻底改变了东阳江“烂肚肠”的历史。“昔日多灾烂肚肠,今朝变成幸福江。”这段历史也成了东阳人民津津乐道的美谈。

1958年磐安撤销县建制后,在东磐两地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磐安的工农业、林业、社队企业、交通事业、文化卫生事业等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当时的五大公社:红旗(安文)、卫星(新渥)、国庆(双溪)、盘山、灯塔(尚湖)在经济发展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历史是奋斗者的足迹,未来是开拓者的蓝图。时光飞逝,磐安发展的脚步一路往前。如今的磐安已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工业基础不断夯实,乡村振兴步伐加快,金台铁路和杭温高铁的修建更为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磐安,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蝶变”,快步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编辑:孔海燕
相关阅读




/ 更多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200033   浙文非备(7)【2020】1号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14007599号-2   浙公网安备33072702100068号

主管:中共磐安县委宣传部   主办:磐安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