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动磐安—磐安百年党史┃万众一心甩掉“贫困帽”
2021/06/08 来源:融磐安客户端   记者 陈静 姚岚 陈家豪

磐安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脱贫史。复县之初,因山多地少、交通阻塞,我县曾是全省头号贫困县,老百姓过着“松明篾白当灯照,野麻苦菜吃到老”的日子。复县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艰苦奋斗、创新创业,在浙中山区谱写了一首摆脱贫困、共奔小康的动人乐章。

5月27日,县融媒体中心“红动磐安——磐安百年党史”报道组走进尚湖、新渥等乡镇(街道),采访党员干部战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故事,感受他们迎难而上、知难而进的奋斗精神。

“1983年磐安复县时,全县农民年人均收入为117元,其中有7个乡低于100元,仁川乡为65元。8万人口在贫困线以下,全县290个行政村和2个乡没有拖拉机路,70%以上行政村没有通电、自来水和电视基本空白。”

《磐安县志(1991-2005)总纂稿(一)》里的这段记载,把我们拉回了复县之初的艰辛岁月。当时,落后的基础设施制约着农村发展,如横路头因为路不通,出入货物要靠肩挑背扛,毛竹的价钱还没有运费高,只能当柴烧。还有高二、四协、天网等偏远山区,有的房屋泥石墙倒塌,农户只能靠蓑衣遮风挡雨……

1985年4月1日,浙江省人民政府下达了文件《关于扶持磐安、泰顺、永嘉、文成、景宁五个贫困县发展生产的有关经济政策的通知》,为磐安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该文件明确提出扶持发展商品生产、减免税收、扶持发展交通水利事业等6项有力举措。在“扶持发展商品生产”一项中,除了每年下拨开发资金外,还要求组织经济发达的县市与贫困县挂钩,在技术、人才等方面进行对口扶持。

“省财政厅、省科技厅、义乌市等部门(市)对口帮扶贫困乡镇,县机关部门结对帮扶贫困村,机关干部结对联系贫困户……我县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退休干部陈方潭在县扶贫办、县农办工作了15个年头,对扶贫工作有着很深的体会。

基于“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实际,县委、县政府把种养为主的农业开发作为农民脱贫的突破口和起步产业。

“以前的宅口村也是出了名的穷村,大多数村民靠编草鞋养家糊口,一双草鞋只能卖2分钱。”宅口村党支部书记陈梦笔回忆道。在他的记忆里,父亲那一代人已经开始种植药材,“村里早先是种冬贝,后来改种浙贝,新渥中药材市场建成后,家家户户种药材,收益最好的那年,一袋贝母能造一间房子。”

1991年初,全县有1.3万户、4.8万人口先后脱贫,贫困面由1985年的40%减少到15%。同年4月9日至11日,全省扶贫和老区工作会议在我县花台山宾馆召开,时任省委书记李泽民到会并作讲话。会议提出,“八五”期间,我省将重点扶持磐安等五个贫困县和其他县部分老区,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这是磐安复县以来承办的首个省级重要会议。

县委、县政府统筹谋划扶贫工作,制订了“八五”温饱工程规划,明确“八五”扶贫总目标和具体工作指标。同时,因地制宜建立贫困户脱贫“四优先”制度,以及每年召开一次扶贫工作研讨会、一次贫困户座谈会、一次脱贫致富报告会和一次脱贫致富表彰会等相关制度。

“八五”温饱工程实施后,我县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逐渐形成以中药材、食用菌、茶叶为主的一批特色农业基地,打造以农特产为支柱的高效特色农业产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同时,把发展工业作为富县、富民、振兴山区经济的突破口,用足用好省级贫困县的优惠政策,提倡“高投入、上规模、铺摊子、打基础”,鼓励企业“举债建设、负债投入、效益还债”,推进大开发、大投入、大发展。

金磐开发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1994年,市委、市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专门划出2平方公里土地,支持磐安到金华市区实施异地扶贫开发。1995年6月,金磐开发区正式挂牌办公,一路披荆斩棘、艰苦创业,树立了省级异地扶贫样板。

“在建设金磐开发区时,提出了‘再造一个磐安’的口号,充分体现了县委、县政府的目标和决心。”陈方潭介绍道,扶贫工作是我县的“头号工程”,除了挂钩联系责任扶贫、产业开发增收扶贫、异地开发工业扶贫,还有技能培训智力扶贫、下山搬迁集聚扶贫、示范整治深度扶贫等多项举措。

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极大地鼓舞了磐安人民艰苦奋斗脱贫攻坚的决心。

“林丰村种白术尝甜头”“我县推广立式大棚栽培香菇新技术 一千七百万袋增收三百四十万元”“胡宅茶叶产销喜人 春茶交易额逾千万,‘龙井’产量达60吨”……1996年的《磐安报》上陆续刊登了各地传来的好消息。

这一年,磐安摘掉了戴了14年的“贫困帽”。1996年11月22日,在全省山区开发暨扶贫工作会议上,省委、省政府正式宣布磐安等三个县完成各项指标,提前一年“脱帽”。但“脱帽”不等于脱贫,脱贫攻坚依然是全县上下的工作主旋律。

在1997年2月24日召开的全县脱贫攻坚动员大会上,时任县委书记赵金勇作了题为《万众一心脱贫攻坚,艰苦创业快奔小康》的报告,并在次日的《磐安报》上全文刊发。报告深刻分析了我县脱贫工作的现状:一是相对贫困还非常明显,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很大;二是我县的贫困面还占有一定的比例,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6.37%;三是集体经济比较薄弱,年收入不到1000元的集体经济空壳村还有101个。

大会吹响了脱贫攻坚的号角。县委书记带队,5天时间走遍5个乡镇21个行政村,访贫问苦,深入调研脱贫攻坚工作;64个部门863名干部与968户贫困户结对,为他们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这一时期,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坚持开发式扶贫,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等五项原则,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为了发展村集体经济,村里将800亩山林承包给投资业主,建设了一个香榧基地,业主按年收入的10%支付承包费用。”在投资业主的带动下,时任尚湖镇板榧村党支部书记李土星带领村民种植香榧,村民和村集体都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李土星笑着告诉记者,“种了香榧以后,年年都有收入,村民也不用外出辛苦打工了。我们村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三十多年来,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牢记“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把脱贫攻坚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首要民生工程来抓,先后开展了“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低收入农户高水平全面小康计划”等持续性的扶贫开发攻坚活动,全县上下紧密团结、艰苦奋斗,脱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15年,我县摘掉了全省“欠发达县”帽子,与全省同步全面消除了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贫困现象。

编辑:孔海燕
相关阅读




/ 更多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200033   浙文非备(7)【2020】1号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14007599号-2   浙公网安备33072702100068号

主管:中共磐安县委宣传部   主办:磐安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