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历程 磐安记忆┃杜鹃花开敬英烈 追寻“红印”谋发展 ——栗树坑村党员谈“红挺一纵”在大盘山英勇战斗的故事
2021/05/23 来源:融磐安客户端   记者 周丽君

史实回顾

1935年3月,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扩编组建成三个纵队,王屏担任第一纵队纵队长。1935年10月,王屏率领“红挺一纵”余部70多人挺进大盘山。王屏他们打土豪、烧税册、分钱粮、刷标语,英勇顽强地开展武装革命斗争。1935年11月,“红挺一纵”被敌人围追堵截,王屏率领红军战士在盘峰乡栗树坑村等地与敌人开展殊死搏斗。

杜鹃花开映山红,红军英魂永常在。翻越高姥山,穿过深山密林,来到盘峰乡栗树坑村。新拓宽改建的通村公路蜿蜒前行,连接着6个自然村。

在香仁厂自然村,记者见到了栗树坑村最高龄的老党员应岩奶。这位老党员今年81岁,196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至今已有58年党龄。应岩奶老人说,他从小就喜欢听长辈们讲红军故事,听得最多的就是“红挺一纵”在大盘山英勇战斗的故事。

▲大平头坑红军驻扎点

应岩奶指着后山,饱含深情地讲述起“红挺一纵”艰苦卓绝的革命历史。86年前的一天夜里,王屏等10余人被国民党部队300余人围困在附近的深山老林里,形势十分危急。为掩护战友撤退,王屏殿后拖延敌人,战友们分头突围。在王屏的掩护下,一部分红军突出重围,深夜辗转来到栗树坑村坞大佑自然村,敲开了村民郑岩富的家门,并在他的掩护和引导下找到了大平头坑山洞得以藏身休整。老人说,那个山洞当时被红军称为“天门洞”,现在村民们都叫它“红军洞”。山洞本身并不大,洞内只容得下三四个人,进洞的路很难走,外人很难发现,后来红军就在山洞上方搭建了营房,最多时驻扎有20多人。

“作为一名老党员,我一直相信共产党,尽力做好党交办的事。虽然我现在年纪越来越大了,也不怎么出远门了,但我还是真真切切地感觉到日子越来越好了!”应岩奶掏出口袋里的手机,高兴地说道。

早些年,香仁厂自然村由于地理位置较偏,一直没有手机信号,只能靠固定电话与外界联系。应岩奶老人说,有一次县里领导过来调研工作,村民们现场反映没有手机信号的问题,没几天就有人来安装信号塔,不到一个星期村里就有了信号。“我女婿知道村里有信号了,立马就给我买了台手机,现在谁有事都能联系到我,可方便了!”

杜鹃花红映初心,红军精神传千古。67岁的老党员、老干部张加寿出生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穷尽一生为这片他所热爱的乡土奉献自己的力量。老人回忆说,1982年杜鹃满山红的时候,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当选栗树坑村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二十年。“那时,我就发誓要无愧于党、无愧于民、无愧于心,心怀红军精神踏实工作,服务好乡民。”张加寿望着远处的电线,坚定地说道。

从煤油微光到灯火通明,点亮了村民们的幸福生活。张加寿说,1985年前,村里都用昏暗的煤油灯照明,家家户户都把煤油灯当宝,为了让村民过上好日子,村两委讨论决定到仙居拉高压电。栗树坑村位于磐安与仙居的交界处,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省材料,该村选择就近从仙居拉线。经过张加寿等党员干部一年多的不懈努力,1986年春节前,该村终于通上了电,村民们在明亮的灯光中欢度新春。

村党支部书记张晓峰说,该村遍布红色足迹,红色底蕴十分浓厚,多年来,村党支部一直重视保护红色资源,深挖红色历史,传承革命精神。目前,栗树坑村六米宽的通村公路改造工程即将完工,下一步将以整合红色资源、打造红色基地为抓手,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带动村民致富,推动乡村振兴。

编辑:孔海燕
相关阅读




/ 更多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200033   浙文非备(7)【2020】1号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14007599号-2   浙公网安备33072702100068号

主管:中共磐安县委宣传部   主办:磐安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