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历程 磐安记忆┃当好村庄领头雁 拓宽农村致富路 ——“农业学大寨”精神指引我县党员一路向前
2021/06/28 来源:融磐安客户端   记者 马聿晖

史实回顾

1963年,毛泽东发出“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人民解放军”的指示,大寨成为中国农业战线的光辉榜样。1964年冬,我县农村深入贯彻党中央部署,全面掀起“农业学大寨”运动热潮,用“只争朝夕”的革命精神,学大寨,赶昔阳。20世纪60年代末,外井坑大队长叶贤庭带领村民挖山、破石、填坑,开田种粮,让村民告别饥荒,走向温饱。外井坑大队被誉为省级“英雄大队”,大队长叶贤庭被评为浙江省劳模。1975年冬,群众投工14万,在荒凉的天马山上开山垦地,建设万亩林业基地,套种农作物和中药材。

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穿过一片片青翠的竹林,记者来到仁川镇天马村平象自然村。一棵约40米高的柳杉屹立在村口,守护着这个美丽村庄,见证了这个村庄500多年的沧桑变化。

沿着青苔斑驳的石板路拾级而上,记者来到老支书曹充兵的家。89岁的曹充兵笑脸盈盈,精神矍铄,身着朴素的中山装,胸前的党徽红光闪耀。在他家房子外墙上印有“农业学大寨”标语,字迹虽然有些斑驳,但那段“掏山造林”的岁月却深深烙印在这位老党员的记忆里。当年在天马山上大搞林业基地时,曹充兵是平象村党支部书记。“当年声势浩大,村里的党员干部、男女老少都上山开荒了。”曹充兵清晰地记得当年大家“誓把荒山变宝山”的决心,荒山最终变成“绿色工厂”。

“农业学大寨”运动的革命精神一直激励着曹充兵在村庄建设中发挥“领头雁”的作用,“不怕苦,不怕死,干革命”成了当时响亮的口号。20世纪70年代,曹充兵得到出去参观学习的机会,他现场学习了绍兴市上王村的茶产业发展和安吉县的竹林管理,感触颇深。于是,他回村后鼓励村民管理好竹林,并发动村民在天马山种植400余亩茶叶,让村里有了不错的收成。当时村里竹子产量不错,曹充兵得知制作“垫簾”(农村用于晾晒物品的竹席)也能卖钱,便邀请千祥镇的篾工师傅来村里教村民制作竹制品。村里成立竹制品篾工加工组,短短两个多月时间完成“垫簾”,加工350席,收入达4000余元……渐渐地,村集体有了可观收入,购置了拖拉机、发电机等机具,推动农业机械化进程。

“火车开得快,全靠火车头带。”虽已年近九十,但曹充兵清晰地记得1957年7月15日是自己入党转正的日子。工作中每每遇到困难,他便拿出毛主席的《最高指示》鞭策自己。他告诉记者,这本书是他的红色宝书,他在重要内容处做了记号。“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毛主席这句名言成了曹充兵27年村干部生涯中的行动指南。作为党员,他保持着简单纯粹的初心,带领村庄一路向前。

当年“农业学大寨”运动迎来高潮之时,方前镇施家庄村外井坑自然村也曾涌现出这样一群任劳任怨的开荒者和建设者。“村里党员干部都背着红旗,敲锣打鼓。”施家庄村党支部书记施逢锁说,当时他才上小学二年级,常常能看见党员干部带头开田种地的场景。“外井坑学大寨学出了名气,叶贤庭等党员前辈的事迹让人敬佩。”施逢锁回忆起往事,感慨道:“作为一名党员,一定要做有用的人,对村庄建设有贡献的人。”

▲右一为施逢锁

1986年,施逢锁加入共产党,同年成为施家庄村村委会主任。他帮助村庄解决用水用电问题,告别煤油灯时代。因为个人原因,当了一届村干部后,他便离职了。2010年,施家庄村在老村改造遇到困难之时,施逢锁再次回村当选村党支部书记。他勇于担当,挨家挨户做群众工作,拓宽通村道路,推进新农村改造。“穷乡僻壤发展也不能落后。”施逢锁崇尚实干、力求完美,带领施家庄村及所属的外井坑、里井坑、岩门3个自然村成功创建“十美村”。如今,村庄整洁美丽,村民生活幸福和美。2019年,施逢锁带领全村挖掘旅游特色资源,将名不经传的岩门自然村打造成地质地貌旅游特色村。

“党的思想教育对我很重要,尤其培养了我的价值观。”施逢锁说。自担任村干部以来,他以强村富民为己任,务求实效、为民谋利,不断拓展乡村致富路,凸显乡村旅游特色,鼓励村民办民宿、开农家乐。在推进乡村振兴上,施逢锁是一位能战斗、可依赖、接地气的村干部,他用行动证明自己的价值,先后被评为镇、县、市和省级优秀村社书记,成为浙江省万名好党员之一。

如今,“农业学大寨”运动过去已久,但留下的精神遗产依然激励着后人。“誓将荒山变宝山”的铮铮誓言化作农业农村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新格局。我县党员干部带领群众积极践行“两山”理念,不断实现“点山成金”,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让磐安的天更蓝、水更绿、人民生活更幸福!

编辑:孔海燕
相关阅读




/ 更多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200033   浙文非备(7)【2020】1号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14007599号-2   浙公网安备33072702100068号

主管:中共磐安县委宣传部   主办:磐安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