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兰招:承包“荒山”三千亩 绿化造林三十六年
2020/08/06 来源:   记者 应伊佩
  大暑刚过,中午时分的太阳特别毒辣。72岁的曹兰招身穿一件蓝灰色短袖,脚穿一双防滑的胶底布鞋,肩扛锄头、腰别柴刀,不顾烈日当头,站在大湾林场的高处,眺望这片凝聚着他大半辈子心血的山林,不由感慨万千。

W020200806305904009180.jpg

  “现在,我一般一个月来两次,每次住上两三天,每个山头都要走一走。”闲聊间,曹兰招指着眼前的山林说,“你现在能看到的树木,都是几十年前种下的。”顺着曹兰招的手望去,群山苍翠,茫茫林海尽收眼底。山风阵阵,无尽的绿叶飒飒作响,犹如像曹兰招这样的拓荒者饱含深情的讲述,诉说多年来为之拼搏奋斗、艰苦付出的燃情岁月。

W020200806305904539455.jpg

  36年前,这个叫大湾的地方还是一个满眼荒芜的穷山沟。“以前,我们这里的人都是靠天吃饭,靠田地勉强维持温饱。”曹兰招回忆道,山脚下是开垦出来的农田,为了避免山间杂草滋长,每年村民们都会进行烧荒。“烧过的山光秃秃的,一下雨,荒山上的泥土就被冲刷下来,一片狼藉。”

  荒山是如何变绿的?复县之初的磐安,全县上下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1984年春,仁川乡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决定建设万亩林业基地,将万亩荒山承包到户,但动员会接连开了三天居然没人响应。当年,仁川乡洋庄村的曹兰招是小有名气的篾匠,凭着一门手艺活勤劳致富,成为远近闻名的“万元户”。他听说林业基地的事后,盘算了许久,最后下了决心,给时任县委书记吕世棠写了一封信,提出承包荒山的申请。曹兰招的想法得到县委县政府的充分肯定与大力支持。

W020200806305904828398.jpg

  万事开头难,曹兰招提出承包荒山后,一旁犹豫观望的村民随之心动了起来。曹兰招让大家先挑,剩下最偏、最贫瘠、最难开垦、没人愿意承包的荒山留给自己,最终他承包了3560亩荒山,成为全乡乃至全县最大的荒山承包户。1984年4月,曹兰招与5个相关村签订承包合同,此时植树的黄金季节已过。他来不及进一步研究分析承包合同的细节,当天晚上就匆匆赶回村里,连夜动员98个劳动力,第二天就火急火燎地带人上山开工了。经过5天的突击抢工,他与大伙一起完成造林500亩。

  刚刚入夏,曹兰招就在山间搭起了147个可以临时居住的茅棚。随后,他又在仁川乡和相邻的东阳、仙居、缙云等地招工,带着一支360多人的开荒大军再次进山。

  大湾的这处荒山毗邻我县的最高峰青梅尖,平均海拔将近1200米。上山的道路非常险峻,要爬8500余步石阶,被当地村民戏称为“老鼠梯”。上山下山都很不方便,吃的用的、树苗、化肥都靠肩膀挑上去。因为高海拔,天气变化无常,干活的人常常会遭遇恶劣天气。冬天,他们在野外烧饭,送到手的饭时常会结冰;下雨天,有时只能站在雨里吃饭……就这样,曹兰招和民工们硬是用锄头一锄锄地开出了3000亩山地,还有10公里的人行道,8公里的防火线。曹兰招自己一年就用坏了四五把锄头。

  1985年春节,曹兰招顾不上拜年,也无暇看戏,忙着调运苗木。大年初三,他就带领民工上山植树。当天晚上,曹兰招拄着拐杖,走5公里多的山路,深夜赶回家里,连夜给刚运来的苗木分级、沾肥打浆。连续三天三夜,他都干到凌晨2点多。天蒙蒙亮,他又冒着严寒上了山。山间本无路,是曹兰招带着工友们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承包荒山经营管理也没有可借鉴的路,曹兰招只能凭着一腔热血摸石头过河。“当时村里很多人都在骂我是傻子,有钱用在荒山上。”说起往事,村里人的不理解让曹兰招皱起了眉头,无暇辩解的他只能全身心投入到开荒造林中。四年后,一枚金光闪闪的五一劳动奖章为曹兰招的选择及努力作出了最肯定的回答。

W020200806305905281521.jpg

  198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繁花似锦,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城楼上国宾云集。曹兰招作为我县史上第一位全国劳动模范,应邀赴北京参加新中国成立40周年国庆观礼。这一天无疑是他人生中最荣光的时刻,让他铭记终生。上台领奖时,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带着慈祥的笑容给他颁奖。握手时,李鹏总理注意到曹兰招满是老茧的手,问他从事什么职业。得知曹兰招从事林业工作后,李鹏总理连说了三声“好!好!好!”这一声声“好”落在曹兰招的心坎上,让他更坚定地走好开荒造林之路。

  这一坚持就是几十年,如今,山头绿了,曹兰招却老了,但奔波在山间的他依旧健步如飞,脚力不减当年。曹兰招引领记者行走在绵延群山中,记者很难跟上他的脚步,他的背影不一会儿就隐匿在山林间。望着一片片树林,他充满深情地说:“我和山林打了大半辈子交道,在我眼里,这些树木就像我的孩子一样。”从曹兰招的眼睛里,仿佛还能看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年过七旬的他,还在发挥余热,如同自己亲手栽植的那一棵棵松树,顽强地扎根在大山深处,心中的信念丝毫未减。

W020200806305905600640.jpg

W020200806305905894651.jpg

  曹兰招的家中现在还保存着上世纪八十年代植树造林时的照片。照片里,男男女女扛着锄头,在满地碎石的荒山上排队前进。原本照片上光秃秃的山岭,现在早已绿树成荫。植树造林改变的不只是山坡的颜色,还有人们的观念。曹兰招坦言,承包荒山、植树造林给大家新的启迪,村民不再拘泥于种田维系生活,而是选择走出去,到外面发展。

  洋庄村村民张定云今年85岁,现在跟着儿子定居福建,每逢节假日回家都要来曹兰招家中拉拉家常,经常念叨:“如果没有你带的好头,现在我们可能还是走不出一亩三分地……”最初,张定云一家靠着几亩田地维系着温饱,之后一家四口都来到曹兰招的林场打工。一天三元钱的工资,日积月累让他们攒齐了造新房子的钱,也让张定云的儿子有了外出打工创业的念头。如今,他儿子的公司在福建小有名气,他们一家也成了村里的能人。

  青山绿水召唤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村民们的生态意识有了进步:“生态好了,日子才能好”“绝不能在山上乱丢垃圾”“谁要是破坏生态,大家都会制止”……满眼绿色,不仅仅让人心情舒畅,这“地球之肺”带来清新湿润的空气,为未来积存更多的财富。

  如今,我县有了更厚实的“家底”来规划造林:经济林和生态林间种,让绿色产出更多的经济效益。“就拿我自己家来说,我们种了葡萄、猕猴桃,还套种了一些中药材。”曹兰招说,如今,林场山脚下,山林间的土地有了更大的用途,希望能创造出更大的经济价值。

  曹兰招的三个子女都在外创业,过年时每人都会孝敬他一些钱,然而他把这些“养老钱”又投到了山上。曹兰招带着玩笑的口吻说:“最近的500亩荒山是2016年承包的,承包期40年,到期我就104岁了,我就准备种树到104岁。”

  而今,千千万万棵小树苗已长成参天大树,曹兰招已头发花白,但他的脚步不停,坚持以青山为笔,以绿水为墨,努力为全面小康增添成色。

编辑:孔海燕
相关阅读




/ 更多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200033   浙文非备(7)【2020】1号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14007599号-2   浙公网安备33072702100068号

主管:中共磐安县委宣传部   主办:磐安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