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定升:省级非遗传承人的“药味”人生
2020/08/18 来源:磐安新闻网   记者 潘辉

  盛夏时节,天色微亮,“浙八味”药材城已是一片繁忙景象,上千名药商和药农齐聚市场。马路两边,前来拉货、卸货的卡车排起长龙,让并不宽敞的通道显得十分拥挤。九和堂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定升像往常一样步入药材交易区,在人群中穿梭。眼前的一切,杨定升早已习以为常。在他看来,中药材就是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金钥匙”。

  

  杨定升今年51岁,仁川镇柳坡村人,从小在药香浓郁的环境中成长。小学时期,杨定升就经常跟父亲到生产队种植贝母等药材。15岁那年,他跟随父亲到贵州遵义卖中药原料。回想起第一次卖中药材的场景,杨定升感慨万千:“当时交通不发达,到遵义坐了38个小时火车,那时的火车开窗户没有空调,一趟下来,头上脸上积了厚厚一层煤灰。”虽然辛苦,但那一次卖药赚了近300元,而当时,农村“手艺人”一天的工资才1.5元。杨定升觉得这笔钱赚得简直不可思议,小小年纪的他突然领悟到一个道理:卖中药材,能赚钱,有奔头。

  1986年初中毕业后,杨定升向父亲借钱种起贝母。当年,他与父亲走南闯北,频繁到全国各地卖药。从大年初三开始,杨定升就踏上卖药之旅,从江西到安徽,从福建到广东,凡是有市场的地方就有他的身影。

  年少的杨定升背着沉沉的中药辗转全国各地。由于交通不便,每次出门卖药,连续走几个小时的山路成了家常便饭。“卖药过程中,我要翻过一个个山岗、穿过一片片竹林,红色的泥巴路越往山上越窄,两边的茅草和我人一样高。长期下来,脚上满是老茧和一些被茅草割伤的疤痕。”杨定升告诉记者,他印象最深的一次,在外地连续跑了20多个县城,花了1个多月时间才把药材卖出去。

  为了省钱,杨定升在外卖药材时都选择在火车站过夜,“去车站广场租个凉席,鞋子当枕头,一夜就过去了。”长此以往,积少成多,一年下来,杨定升一家竟然赚了3万多元,一跃成为“万元户”。

  致富不忘家乡人,杨定升每次从外地卖药回来,都积极向村民传经送宝,给他们讲述外地药商对我县中药材的需求,分享一些药材买卖经验。在杨定升等人的影响下,一大批药农、药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仁川等地中药材种植规模成倍增长。

  上世纪90年代,由于杨定升等几千名磐安药商不断走南闯北,“磐安药乡”的美名跟随他们的脚步传遍全国,磐安药农的销售模式逐渐从自己拉货出去卖转变成客户上门来买。

  1995年,在外闯荡多年的杨定升回到家乡磐安,凭借自己在中药材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经验,在新渥中药材市场租房开了第一间药铺,取名“定升药材行”,也就是如今“九和堂药业有限公司”的前身。杨定升脑子活络,除了开店,他还为自己公司制作了网页,试水电子商务。“虽然当时不是很懂,但为之后拓宽销售渠道打下了基础。”杨定升说。

  2003年,杨定升的中药材生意遭遇了挫折。这一年,“非典”在全国大规模爆发,短时间内市场上对中药材的需求量呈几何级数增长,价格随之一路疯涨。几天时间,杨定升仓库里的中药材存货便销售一空。面对火热的市场,杨定升并未觉察到隐藏在背后的危机。正当他高价大量补货时,中药材价格突然直线下滑,一卖一买间,杨定升足足亏了50多万元。这次教训让他意识到,光在市场上倒卖的经营方式不可能长久,要想规避风险,必须直接接触制药企业。

  同年,杨定升注册开办磐安县福升农特产品加工厂,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对接制药企业,将自家所有种植加工的中药材直接销往药企。有了制药厂的大订单,少了中间商赚差价,杨定升第二年的销售额就达到700多万元。

  近年来,随着交通、物流、互联网等不断发展,磐安药材产业与全国市场对接更加畅通。2010年,磐安县政府委托浙江磐安中药协会向国家商标局注册了“磐五味”证明商标,并确定“磐五味”作为磐安中药材的中心品牌。为打响“磐五味”这张金名片,浙江磐安中药协会以“磐五味”证明商标使用权参股成立浙江磐五味药业有限公司,并独家许可该公司管理和使用“磐五味”证明商标。杨定升又成为浙江磐五味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磐五味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在生产加工上则继承上千年来的传统磐五味生产加工核心技艺。生产方面,集育种、整田、种植、管理、收获于一体;加工方面,集清洁、去壳、蒸煮、发汗、干燥、烘焙、晾晒于一体。同时,公司以“磐安县中药材研究所”为技术协作单位,建立了浙贝母、白术、元胡、白芍、玄参等中药材规范化示范基地,促进了磐安中药材产业的健康发展,提升了市场竞争力,为中药材产业国际化作出贡献。

  生意日渐红火,传统技艺也没落下。2017年,杨定升被评为“磐五味”生产加工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在他看来,“磐五味”生产加工技艺是磐安药农经过上千年摸索总结出来的一套行之有效的药材生产制作方法,在机械化生产加工越来越普及的今天,传统生产加工技艺仍有它的“用武之地”。

  “像我们的白术,古时是用木头做成‘白术囱’,烧火的锅孔要离开‘白术囱’2米以上,火道还要做成弯道,就是防止火过大。”温度过高,影响中药材的品质,甚至对烧火的柴火都有讲究,“燎头毛”的流程用什么柴火,慢火焙干用什么柴火……这种延续了千年的加工方法,直到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还是被公认为最好的加工方法。还有,比如白芍的蒸煮火候的把握,晒白芍时如果太阳太大,则要在上面盖上东西,防止白芍空心;玄参加工的捂、闷、囱的加工技术对药材质量都有影响……这几种药材直到现在还是适宜用古法加工。谈及药材加工,杨定升如数家珍,滔滔不绝。

  杨定升生产加工的白术、元胡、浙贝母、玄参、白芍五味药材之所以深受市场青睐,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将祖上历代相传的土法炮制中药技艺和现代化加工技术融为一体,并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创新。

  从当年手提肩扛到全国推销中药材,到1995年进入新渥药材市场开购销行,再到现在建有标准化厂房和仓库,一路走来,中药材与杨定升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始终用心用情,全力谱写“药味”人生之歌。如今,杨定升已迈入知天命之年,但他仍在中药材产业振兴的路上奋进。


编辑:孔海燕
相关阅读




/ 更多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200033   浙文非备(7)【2020】1号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14007599号-2   浙公网安备33072702100068号

主管:中共磐安县委宣传部   主办:磐安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