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威平:风雨笃行二十二年 引领“农家乐第一村”
2020/09/23 来源:磐安新闻网   记者 杨适时



又是一年木槿花开时,尖山镇乌石村迎来最繁忙的季节。停车场上,旅游大巴车鳞次栉比,村里的农家乐应接不暇。业主三步并作两步走,面泛红晕,额头冒汗,脸庞上绽放出幸福的笑容……

停车场边的凤凰山公园,南侧山坡上巍然屹立一面巨幅的红旗,上书:“听党话、跟党走”。红旗的左侧,“金华农家乐第一村”八个巨字横空而起,气势非凡地凸显乌石村的“产业身位”。张威平坐在自家屋檐下休闲喝茶,可以一眼望到凤凰山上的红旗与横幅。如今,他已卸任管头村(乌石村)党支部书记三年多,但每每看到“金华农家乐第一村”横幅,他心里无比欣慰与骄傲,还有深深的感恩……

旧村改造排众议

  力保“乌石村”

时光回溯25年,“管头变‘光头’”“好女不嫁管头村”是管头村的生活写照。管头村下辖五个自然村,居住分散,房屋破旧,交通不便,村民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艰难维持生计。随着改革开放在广大农村开花结果,20世纪九十年代初,尖山镇里光洋村率先高举新农村改造的大旗,成为当时的样板村、红旗村。紧邻里光洋的管头村无形中受到了很大的“刺激”。

俗话说:穷则思变。1995年底,新一轮村级组织换届紧锣密鼓地展开。老支部书记因身体原因提出“让贤”,镇党委为村支书人选问题深入管头征求党员干部意见,张威平由此进入组织视线。当时,35岁的张威平在尖山创办了一个塑料厂,因为有经济头脑,阅历丰富,受到一些老党员、老干部的举荐。但有一部分人提出,张威平没有村干部经历,年纪轻轻就挑大梁,管头发展可能有风险。最后,管头村需要开拓创新、发展经济的呼声还是成为主流,张威平顺利当选新一届村党支部书记,老党员、老干部不约而同地表态支持他开展工作。当时,张威平自己也没有想到,这村党支部书记一当就是22年。

新官上任三把火,开展旧村改造、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是对张威平的第一次大考。村民改善居住条件的呼声空前高涨,他一边推进农田水利、农业基地建设,一边谋划旧村改造的事。1998年,张威平多次带领干部到里光洋村学习。开始,他计划照搬“里光洋模式”开展旧村改造,为此还亲自动手,绘制了一张管头村全拆全建的规划草图。

1998年,我县第二轮土地延包工作全面展开,管头村旧村改造工作也正式启动。张威平以超前思维布局旧村改造,管头村趁机留出28亩村庄建设用地,为后来建新村、保老村腾挪出重要空间。按照当时村干部的估算,这28亩土地可以确保农户在20年内批宅基地无忧。开始,村集体与参与旧村改造的农户签订了拆迁协议,按照一户一宅原则,原本是要拆除乌石古民居的。在工作推进过程中,情况有了转机。

管头有1100多年村史,古屋、古井、古树、古塘,赋予该村古朴典雅的气质。质地坚硬的玄武岩在当地俗称“乌石”,该村有乌石垒成的古民居360多间,占地面积1.4万多平方米。黑色墙体石块平整合缝,犹如砖砌一般,盖以黑色土瓦,围成一个个完整的四合院、三合院。管头村由此又得名“乌石村”。

拆农户的老房子谈何容易,在工作推进中遇到诸多问题,农户之间、干部之间思想认识都不一致。为此,张威平到多地考察学习,并征询了许多人的意见,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他开始反思全拆全建的合理性,拆除乌石古民居的事也慢慢有了转圜。张威平说:“当时,我认准一点,拿不准的事,不要先急着下手,乌石房子先保下来总没错”。于是,村里就作了变通处理:旧房不要求马上拆除,给拆迁户三年的过渡期。

2001年冬,不经意中,三年过渡期悄然而过,旧房拆除的事又一次在干部、群众中发酵,没有轮到农房改造的农户更是意见很大。这时,经过深思熟虑后,张威平不仅认识到乌石老房子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而且已洞察到其中可能蕴藏着商机。他分头找村干部交流自己的想法,并分别召开村两委干部、党员干部、村民代表会议研究讨论。

一个寒风凛冽的晚上,管头村老大会堂二楼会议室内灯火通明,气氛非常热烈。张威平从广东千里迢迢赶回来,主持召开村党员干部会议,主题就研究讨论老房子处置和旧村改造问题。虽然村两委干部思想基本统一,但一部分党员、老干部明确反对保留老房子。他们提出,老房子不值钱,不拆除意味更多土地得拿来安置宅基,造成土地资源浪费,耕地减少就会影响村民生计,可能吃饭都不保……张威平结合自己广东做生意时的乡村见闻,介绍国外的现代农业、国家的发展形势、山区农村的出路,提出“保老村、建新村”的思路。他苦口婆心,力劝大伙放眼长远,保住老房子。

此后,张威平通过花溪旅行社,组织党员干部、老年协会代表等50多人,专程到奉化市滕头村进行了参观学习。参观滕头新农村建设后,之前有不同意见的人也感慨万千地说:“这儿真是农村的‘天堂’,管头村也要朝这个方向去发展,如果早点来参观,我们就不用争论了,保留老房子肯定没错。”

在镇村干部的多方努力下,村民们最终同意“保老村、建新村”方案,参与旧村改造的农户都重新签订协议,乌石老屋由村集体收储。乌石老村因此得以完整保留下来,成为浙江省内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独特的建筑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为今后发展乡村旅游奠定了坚实基础。

几年里,管头村先后完成通村道路、环村道路拓宽与硬化工程建设。村集体采用宅基地招投标安置的办法,筹集了建设资金,全力推进旧村改造。2002年,管头村实行“五村并一村”,分散的5个自然村全部从深山搬迁至管头大村。


认理谋事不信邪

只为农家乐

2005年6月,时任副省长茅临生来尖山调研,明确提出管头村要因地制宜发展农家乐产业,这让张威平吃下定心丸。一个月后,在县领导的带领下,管头村干部、村民代表专程到安吉、德清进行了参观。回村后,张威平便开始发动村民创办农家乐。万事开头难,真要掏出真金白银开办农家乐,村民无一人响应。村民私下都觉得这农家乐肯定是“赔钱赚吆喝”。

只要认定是对的事,只要为村民谋利,张威平就不信邪,必须做出样子来。张威平召集村干部开会,下达农家乐“政治任务”:村干部“三巨头”要么自己带头开,要么负责动员一户人家开办农家乐。通过做工作,张威平与村委会主任厉亚平各动员了一户农户,村经联社主任厉财瑶自己带头开农家乐。村民厉正照在犹豫观望了一番后,勉强跟进开办农家乐。2005年9月28日,4户农家乐在管头挂牌开张。张财瑶家有18张床位,其他3家各有10张床位,总共48张床位。

紧接着是十一黄金周,管头村到相邻的夹溪十八涡景区入口处打了广告:“游玩十八涡景区,吃住乌石农家乐”,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十一假期里,4家农家乐生意异常火爆。但十一过后,农家乐荣景不再,无人问津。这下,业主纷纷打起了退堂鼓:有的到县城塑料软管厂里去打工,有的到尖山集镇里开起皮鞋店……眼看每户人家为开办农家乐贷款的3-5万元要打水漂,有些群众更是背地里说起了风凉话……这让张威平心急如焚。

2005年冬的一天,张威平与厉亚平凌晨三点就起床,开启到上海开拓客源之旅。他们背着蛇皮袋,袋子里装着乌石农家乐宣传营销的小册子。在上海南京路上,他挨家挨户登门拜访旅行社。人家见他背着个蛇皮袋,一副农民打扮,有的敷衍着收下他送的宣传资料,有的干脆就下逐客令。旅行社大多表示,不知道磐安这地方,管头的接客规模太小,交通又不便,这生意做不了。他跑了许多旅行社,听到最多的回答是“不好意思”。

万般无奈之下,张威平改变了思路,到老年协会组织去碰碰运气。在上海长宁区老年自行车协会,副会长周德利热情接待了他。一是被张威平为村民服务的热忱所感动,二是协会计划开辟新的活动地点,于是周德利满口答应,要帮管头这个忙。2006年春天,长宁区老年自行车协会会员如约而至,张威平兴高采烈地到上三高速新昌出口迎接周德利一行。该协会有会员2000多人,周德利每周安排50多人来管头游玩。这下,2006年一整年的生意就有了着落。2007年5月,管头村与上海新大陆旅行社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这标志着客源市场通道彻底打通。


创新“四统一”管理

成就“第一村”

客源难题解决了,农家乐也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但后续农家乐管理问题又接踵而来。张威平召集村干部反复研究,决定推行“四统一”管理模式。即由村服务中心统一制作宣传资料、整村一体开展对外营销;团队游客由服务中心按照经营户门牌号顺序统一安排;收费标准、餐饮标准由服务中心统一制定;游客费用统一由服务中心收取,由服务中心与各经营户进行结算。若有投诉,查实经营户有过错,则下一轮客人安排轮空,还要进行适当的经济处罚。

2006年9月,管头村建立乌石村农家乐服务中心,落实了人员、场地,制定了接待服务规范、清洁卫生规范、安全保卫规范、旅游安全制度、监督投诉奖惩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农家乐经营户全部纳入服务中心管理,在开办和经营过程中享受各项优惠扶持政策,统一接受管理与监督。村干部作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承担起事务协调员、旅游宣传员、游客服务员、矛盾纠纷调解员等职责。服务中心按3元/人的标准,从经营收入中提取服务管理费用,用于营销推介、治安巡逻管理以及村环境卫生保洁等集体开支。最多时,年管理费收入达60多万元。

2006年6月13日下午,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来到管头村调研,张威平迎来人生的高光时刻。这也成为管头村发展的重要历史节点。张威平至今对那时的场景还记忆犹新。当时,下着小雨,习近平在龙湾堂前老村口处下车。他赶紧迎上去想为其打伞,习近平示意自己来。在环村路上,张威平一边带路,一边汇报管头村的情况。张威平回忆说:“当时,总书记叫我不要怕,一定要讲真话,他说自己以前也当过村党支部书记,我讲的是真话还是套话、假话,他听得出来的”。见习近平这般平易近人,张威平马上卸掉了心理包袱,在轻松愉悦的一问一答中汇报了管头的情况。听取汇报后,习近平充分肯定管头村的工作,并对农家乐发展、新农村建设等作出重要指示,这让张威平信心百倍。

“四统一”模式从根本上扭转了市场信息不对称、经营户无序竞争的局面,大大促进农家乐发展。2017年,管头村已发展农家乐115家3200个床位,直接从业人员300多人。2018年12月,管头、炉岭、大园、林庄、大山头、东里等6个村合并设立乌石村。

截至目前,乌石村共有农家乐173家,3777张床位、8375个餐位,80%村民从事农家乐行业。2019年接待游客突破8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6亿元,管头村村民年人均收入突破8万元,乌石村成为名副其实的“金华农家乐第一村”。

编辑:孔海燕
相关阅读




/ 更多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200033   浙文非备(7)【2020】1号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14007599号-2   浙公网安备33072702100068号

主管:中共磐安县委宣传部   主办:磐安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