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冶之:“银根”抽“银丝” 茧出好生活
2020/09/28 来源:磐安新闻网   记者 卢明
  踏过青石板桥,沿着沥青铺就的村道漫步于冷水镇小章村,村道两旁绿树成荫,一块块精致的木牌不时地映入眼帘,“松林客栈”“归去来居”“小桥流水人家”……后山,金台铁路磐安站施工现场,一辆辆货车来回穿梭,一台台挖掘机挥舞“手臂”,铁轨向远处延伸……三四十年前,种桑养蚕曾是小章村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其中我县第一代蚕桑辅导员陶冶之功不可没。

时间回溯到上世纪中叶,小章村还是个出了名的贫困村,全村近400人口,耕地面积却只有160多亩,再加上多数耕地为山边地,土地贫瘠,农作物种植产量低,经济效益不高。当时在小章村,一个正劳力一天仅能赚十工分,也就是五六角钱,一年收入不到两百元。“粮食要用工分去购买,每年能结余一百元钱那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了。”陶冶之感慨,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年代,虽然每年稍有结余,但也过得提心吊胆,捉襟见肘是常有的事。

土地贫瘠是“硬伤”,农民卖力劳作也很难丰衣足食。穷则思变。上世纪六十年代,周边的新渥、横店等地兴起一股养蚕之风,且收益颇丰,小章村两委决定推广种桑养蚕。

1970年,村经济组从每个生产小队抽调了几名手脚灵活的年轻妇女,组成蚕桑专业组,到东阳横店、浙北海宁等地参观学习。“养蚕效益确实可观。”陶冶之记得,当时一张蚕卵能带来300元收入,远超一个劳动力一年的劳作所得,何况蚕一年可以养五次、一个月就能结茧,但这都是村集体的收入,陶冶之和大部分村民一样依旧守着一亩三分,土里刨食。

直到1980年,生产队解散,土地承包到户,24岁的陶冶之迎来了人生转机。他拿出多年积蓄,承包了村里四分之一的桑叶地,打算养蚕。纵使没有养蚕经验和技术,但陶冶之有着自己的底气,刚成婚的妻子陶月妹恰是原村蚕桑专业组的一员。

虽然身边有了一位养蚕经验丰富的好帮手,但起初陶冶之养蚕也吃了不少苦。蚕宝宝抗病能力弱,对生长环境要求高,养殖前消毒环节必不可少。“领蚕卵一周前就要完成消杀工作。”为了养好蚕,陶冶之早早就彻底清扫蚕室及周边环境,用他的话说每次清扫堪比春节前大扫除,将蚕具放在阳光下暴晒,并用消毒液消毒……准备工作繁琐而又复杂,但在妻子的帮助下,陶冶之感到从没有过的幸福快乐,他知道好生活正在自己的辛勤努力下一步步向他走来。

“第一次养,没什么经验,不敢领太多。”出于谨慎,陶冶之第一次仅领养了两张蚕卵,看着一粒粒密密麻麻的“银子”,他眼里泛着光,心里鼓着劲。

“清晨的桑叶最嫩,是蚕宝宝的最爱。”每天天不亮,陶冶之就和妻子背着竹筐上山采摘桑叶。看着一只只蚕宝宝以一天一变的速度长大,陶冶之格外小心照料着,但还是出现了纰漏。一次,陶冶之刚采摘完桑叶回家,准备将新鲜的桑叶喂给蚕宝宝吃,可他发现一些蚕宝宝停止食桑、烦躁、乱爬、不断翻滚,原本白油油的身子失去了光泽,这让他非常揪心。陶冶之在脑海中快速搜索最近料理蚕宝宝的记忆,拿起一片桑叶放到鼻尖细细闻了一下,总感觉不对劲。他赶紧叫上妻子将原先的桑叶取出、更换,把中毒的蚕宝宝挑选出来进行隔离……“蚕宝宝很脆弱的。”说起蚕宝宝误食了带有农药残留的桑叶时,陶冶之仍旧有些后怕,如果那次蚕宝宝全军覆没,他可能就和养蚕无缘了。自此,每到农作物杀虫时节,他都会格外留意周边农药喷洒情况,观察是否有农药污染了自家的桑叶。

一个月光景悄然过去,好动的蚕宝宝们裹上了一层厚厚的“银丝”。一个月的辛苦守候,一个月的精心照料,一个月的朝思暮想,陶冶之终于靠养蚕挖到了第一桶金,但他没有停歇,处理完第一批蚕茧后,又开始新一轮的养蚕准备。

当年他共养蚕10张,收益2000多元。看着养蚕收入是他在生产队时候的十倍还多,陶冶之相信,养蚕这条路准没错。他不断扩大养殖规模,从养10张蚕卵到养20多张蚕卵,蚕匾越叠越高直至旧房子容纳不下。1987年建了新房子,从一层楼加高到三层楼。1992年,陶冶之的蚕茧产量达一吨,收入一万多元,成为全县首个年收入超万元的养蚕户,9月份被评为“养蚕状元”。

十年磨一剑,陶冶之的养蚕成就有目共睹,养蚕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优点,慢慢带动了小章村村民养蚕,但不是所有人都像陶冶之一样幸运,有个勤劳肯干且经验丰富的妻子。1993年,他被聘任为新渥蚕桑专业合作社辅导员,专门为小章村民提供养蚕技术指导。此外,统计蚕卵、结算种款等也都是他承接的业务。次年,陶冶之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从管事员变身为“大管家”,现身说法积极宣传养蚕种桑的好处,并保证无偿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农忙时节,陶冶之的身影总是奔波于各农户的桑田、蚕房之间,随叫随到是他的信条,“大家信任我跟着我干,不能辜负村民们的期望”“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在陶冶之的带动下,全村八成以上村民开始种桑养蚕,95%以上田地种上了桑树。同年,小章村被评为“蚕桑专业村”。民间传唱的“歌声遍野采桑行,段段仙姿若彩云;难尽纤纤十指意,唯钟脉脉茧花情,”正是小章村采桑时欢愉情景的真实写照。

养蚕也有风险,从蚕子到上山,有瘟疫、有鼠害、有药毒,一不小心,就会前功尽弃。虽说技术性问题都能自行解决,但市场价格却不由自己随意打算盘。1996年的蚕价就曾一落千丈。多年来,蚕农们曾多次遭受茧价走低之痛,但小章村却坚持不砍树、不掏根,产量扶摇直上,这与陶冶之不无关系。

在多年与蚕打交道过程中,陶冶之总结出了自己的养蚕经验,并对老旧技术进行了革新:改传统采叶饲养为地蚕、条桑饲养;改常规消毒为消毒池消毒;改蚕山为方格簇上山。为了带动蚕农致富,陶冶之走家串户推广新技术,用自己的实践去说服蚕农。在“火车头”的带动下,小章村养蚕效率和存活率得到了极大提高,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许多蚕农靠养蚕致富,不但置办起了各种时尚家用电器、摩托车等,还建起了漂亮别致的新楼房。同时,陶冶之认真钻研种植模式:利用桑树和元胡、贝母等药材生长周期不同的特点,在桑田里成功套种元胡、贝母等,进一步带动村民增收。

如今的小章村,不少农户靠着气排球运动,利用闲置农房,开办起了农家乐;磐安的第一条铁路、第一座火车站和第一趟列车开通后将进一步促进小章村“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回首小章村民用蚕丝编织出的美好生活,陶冶之心里有说不出的欣慰与自豪。

编辑:孔海燕
相关阅读




/ 更多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200033   浙文非备(7)【2020】1号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14007599号-2   浙公网安备33072702100068号

主管:中共磐安县委宣传部   主办:磐安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