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顺口溜看变化:告别落后 奔向小康
2020/10/08 来源:磐安新闻网   记者 卢樟海 陆 航 卢明

从“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理想,到“山陵既固,中夏小康”的目标,我们一直都在向往、追求小康生活。社会上广泛传播的顺口溜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的真实反映和写照,生动记录着奔小康路上不同时期发自内心的向往和追求。

“马上就要种植莴笋了,现在都是机械化作业,不用再像以前靠人力时刚翻完地就要赶着播种,为的是不错过农时。”走进双溪乡史姆村小春蔬菜基地,负责人卢人法看着一个月前分畦机刚翻耕完的20多亩土地,心里充满感慨。

“点灯不用油,耕田不用牛。”曾经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今年54岁的卢人法,从13岁开始下地帮家里干农活,早早学会了使用耕作工具。在生产力落后的年代,他们一家六口人,五个半劳动力,耕作5亩旱地和2亩水田要耗费半个多月时间。“那个落后年代,人们面朝黄土背朝天,大部分时间都窝在地里了。”

2010年,卢人法建起了蔬菜基地,他花了近3万元,一下子购买了4台微耕机。这种半自动化的机器,5天时间就能把基地内200多亩土地翻耕个遍。2017年,他又花费近20万元购买了履带自越旋耕机、全自动蔬菜移栽机、起垄覆膜一体机、全自动喷雾器等自动化机械,只要一按遥控器,一天就能完成翻地、栽种、杀虫等耕作。“按照以前人力劳作方式,200亩地不知道要耕作到什么时候。”从几个人守着一亩三分地还要愁吃愁穿,到几台机器可以耕种上百亩土地,卢人法真切感受到了“耕田不用牛”的巨大科技变革。


农业机械化,加速了经济社会发展,推进了小康进程,百姓的物质生活日渐富足,娱乐生活日渐丰富。

今年72岁的卢樟凤到县城与儿子一起生活,闲暇时候逛街购物、晚上看看广场舞已成为她的生活常态,这样的美好生活是她年轻时想都不敢想的。

上世纪60年代,卢樟凤从新渥街道双槐村到东阳堂姐家做客,一路上除了农田就是重重山林,景色千篇一律,好不容易到了当时比较热闹的东阳城里游玩,但卢樟凤大失所望。“那时候城里和农村差不多,没有什么可以娱乐的,更别说逛街了。”东阳是这样,何况落后的安文城区。

上世纪90年代,卢樟凤来到安文城区,她看到了城区的一些变化。“最热闹的就是现在的三棵树公园。”小商铺、杂货店让卢樟凤找到了城区与农村的不同,但“弯弯曲曲一条街,一支香烟走出头”和“只有一幢三层楼,不见几尺水泥地”,让她的新鲜劲很快就过去了。

2004年,卢樟凤到城区帮儿子带小孩,再一次进城的她确实感受到了安文城区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农田变成了高楼大厦,小商铺、杂货店转身成为了服装店、大卖场……月山路、新兴街等一条条街道串起了这个城市繁荣的景象,“现在生活好了呀,吃有油,穿有绸,住有楼,每天逛街不重样,小康生活乐滋滋。”乐享晚年生活的卢樟凤脸上洋溢着幸福笑容。

街道越走越宽敞、越逛越繁华,生活越奔越向好、越过越有劲。小康生活带来的变化实实在在,涉及的领域方方面面,也包括新一代幼儿的文娱生活上。

“小皮球,香蕉梨,马兰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窈川小学操场,回荡着流行在上个世纪跳皮筋时耳熟能详的顺口溜。校长陈杰是70后,看到孩子们玩耍时露出的天真笑容,他仿佛看到了自己孩时模样。“那会娱乐方式比较简单,就地取材,捡一块石头、一根绳子、一张报纸,能玩一天”。他感慨与父辈孩时相比自己算是幸运的一代,“以前听父亲说,他很小就开始干农活,只有在放牛的时候才得空忙里偷闲,到溪边捉鱼摸虾。”

W020201008651330827566.png

“现在的孩子是幸福的一代。”陈杰告诉记者,生活条件好了,越来越多家长希望孩子能玩得健康,玩得科学。如今,那些传统的、就地取材的玩具在窈川小学得到了延续和发扬。该校是跳绳特色学校,一根简单的绳子被学校挖掘到极致,胯下跳、双摇跳等30余种跳法在孩子们的脚下“绳”采飞扬。此外,计算机、乐高积木等新型玩具极大丰富了孩子们的文娱生活。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如今,小康生活已化作点滴融入我们的生产、生活、娱乐当中,那种真真切切的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正如道情非遗传承人杨良福自编自排的《如今甜蜜奔小康》所唱的:七十年前黄连苦,如今甜蜜奔小康……耕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驶上社会主义快车道……



编辑:孔海燕
相关阅读




/ 更多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200033   浙文非备(7)【2020】1号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14007599号-2   浙公网安备33072702100068号

主管:中共磐安县委宣传部   主办:磐安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