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乡千年路 ——从大盘山博物馆感受药文化的精神力量
2020/10/28 来源:磐安新闻网   记者 杨适时 叶江垚 应伊佩 方雅丽 朱俊敏 曹雪萍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

巍巍大盘山,孕育了数不清的药用植物,它们集天地日月之精华,支撑起大盘山“天然的中药材资源库”“江南药谷”地位,见证了自然、生态和谐共生与可持续发展。

从天下医者皆往之到如今家家户户种药材、镇镇乡乡闻药香,磐安药文化传承千年,早已融入人民群众的血液,渗透在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药文化有哪些丰富内涵?独特的魅力在哪里?传承千年的根脉在何处?县融媒体中心《牢记总书记嘱托 建设重要窗口》栏目组记者走进大盘山博物馆追根溯源、找寻答案,感受药文化的精神力量。

山水有清音

大盘山博物馆前,一个“磐”字将大盘山风光揽入眼中,遥望如年轮,磐安从岁月深处走来,如其名,安如磐石。细瞧,勃勃生机跃于其上,是山,是树,是漫山遍野、生机勃勃的药用植物。

博物馆地质地貌厅里,大盘山巍峨雄姿近在咫尺,头顶是高耸入云的岩石,身旁是多种类型的动植物,几步之内必有芳草,复原了大盘山间的一草一木一石,再现了天然种质资源基因库原貌。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在这里停住了脚步,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慨于这一方净土滋养了无数的珍贵物种。

数千年前,有一群人从山外走进山里,归隐于禅意深隽的青山绿水中。一年年时光流转,他们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宝库,更是代代相传的药文化精神。

大约在公元527至530年,昭明太子为避谗,不远千里奔波至此,一时间,被大盘山瑰丽的山野风情恍了神,停下了前行的脚步,隐居大盘山麓。隐居期间,昭明太子在大盘山种药制药,为山农治病,同时炼丹制药,开辟药园,开启了大盘山区百姓认识中药材、引种驯化、规模化种植中药材的先河,并由大盘山辐射到整个磐安县域,被磐安人尊奉为“药祖”。

300多年后,又一位被磐安百姓奉为神明的人,向大盘山逶迤而来。

原籍山东的羊愔,为避兵乱,来到大盘山,定居于双峰大皿,成为双峰羊姓始祖。看破红尘的他在定居期间,或采药于深壑之中,或访僧于古树重檐下,如闲云野鹤般潇洒随意,发现和使用野生香菇后,游山玩水甚至无需带饭。“步轻如飞,饮酒三斗不醉”,羊愔发现野生香菇,教乡民采摘为食,并人工种植,于是世人以菇祖、菇仙尊之。

光阴荏苒,时序递嬗,更多的医者循着前人的足迹,风尘仆仆从山外走进大山深处。丹溪学派的重要人物卢和,周游四方,访贤求艺,从书本到山野,从理论到实践,上大盘山采药,为他之后编纂《食物本草》提供了强大的实践基础,这本书也成为中医经典古籍,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一起,被誉为中华中医药学文化宝库的璀璨明珠。

吸引一代又一代医家不辞辛苦跋山涉水而来的,是他们心中的“圣山”——大盘山,而正是这些精通岐黄之术、悬壶济世的外乡人,让原本在荒坡野岭中自生自灭的草药,从野生到驯化,从无人问津到治病救人,一天天,一年年,越来越多的药用植物被发现,被挖掘。

风定药香盈

展厅里熙熙攘攘,走近细看,一群游客围在一起,正在听讲解员陈樱樱介绍:“药材采收后,除少数要求鲜用,绝大多数均需进行产地加工,主要是为了去除杂质和非药用部分,同时,进行整形、分级、切片等,形成一定的商品性状。”

四个雕像演示了传统技艺加工磐五味的场景,讲述着磐五味炮制法的前世。古法生产加工技艺,工序严苛且繁琐,需经育种、整田、种植、管理、收获、清洁、去壳、蒸煮、发汗、干燥、烘焙、晾晒等一整套严格生产工序,是流传至今最地道的加工方式,保留了中药材最纯粹的药效。

十几公里外的新渥街道庄基社区,种了五十多年中药材的陈凤阳正和妻子一起加工芍药。他们将芍药装进编织袋里,然后倒入沙石,通过不断揉搓去除芍药外皮。“这都是家种药材,品质信得过。”忙碌间隙,陈凤阳笑呵呵地说,虽然现在有机器去皮了,但是老手艺不能丢。

在他看来,种出优质药材是一名药农的本分,而弘扬传统技艺更是一份责任。“做药先做人,中药材是要吃进肚子里的,治病救人的事马虎不得。”交谈中,陈凤阳反复说着这句牢记在心上几十年的话,从祖父传给父亲,再从父亲传给自己,如今早已成为行为准则。

杨定升从药农到药商,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磐安中医药传承的初心。“我们做生意,绝不能自己砸自己招牌!”杨定升说道,与纯粹做流通不同,杨定升已经有了自己的生产基地。近年来,他建成了白术、杭白芍、玉竹等中药材生产基地1000多亩,道地药材的来源和品质有了更好保障。“好药材也要有好平台,现在是中医药产业发展最好的时代。”

曾经,磐安药农用最传统的方式生产药材,籍此维持基本生活。如今,磐安道地药材已经融合到一、二、三产业,有了新的更广阔的发展平台,从山里走向山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药承流韵传


一件件世代流传的中医药器物、一幅幅惟妙惟肖的药用植物生长图、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动植物标本……生动形象地解读了中医药文化,让人耳目一新。参观中途,一群小学生鱼贯而入,在每个展厅参观,不停地问着讲解员陈樱樱:“这是什么?”“这是哪里来的?”“为什么会有这些东西呢?”陈樱樱仔细耐心地回答了一个个问题。

近年来,研学活动在中小学如火如荼开展起来,而进博物馆参观学习也随之成为研学方式的一种。大盘山博物馆被评定为首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传承中医药文化要从小抓起。”大盘山博物馆馆长张日静笑着说,中药文化的传承从大盘山博物馆起步,也随之走进了各个校园里,走进课堂,更走进了每个孩子的心间。

“传承中医药文化是一种责任。”新城中学负责人杨美玲说:“新城中学位于江南药镇,更有责任让每一名学生拥有中医药情怀,具有最基本的中医药文化素养。”从营造氛围入手,新城中学的环境布设“药”味浓郁。学校的楼栋都是用中药命名:景天楼、凌霄楼、文冠楼、决明楼……

在田间地头耕耘的药农走上了讲台,为学生们普及中药材知识。同时,新城中学将中医药知识教学由课堂向课外延伸,在校园一角开辟了中药劳动实践基地,把中医药知识学习和劳动教育融为一体。“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了药农劳作的辛苦。”种植了一天的贝母,八年级学生黄雨优脸上已经表现出疲态,但乐在其中:“作为药乡的孩子,我们不仅要珍惜中药材,还要发扬药农的坚韧、诚信精神。”

弘扬药文化不仅要传承,更要创新,与时俱进,走向新生。博物馆一角,一大桌药膳模型吸引游客驻足,一道道用精美白色瓷盅盛放的药膳,似乎能闻到山间清风送来的药花馥郁的芬芳,听到清澈溪水低声诉说关于磐安中医药的故事,中药材与食物的结合,成就了美味又健康的营养药膳。

而今,中医药文化已融入磐安产业的方方面面:中药材与体育融合,有了每年的中药寻宝越野赛,吸引着全国各地爱好者奔赴大盘山;中药与文化艺术共生,激发出民俗风情的无穷魅力……中医药在释放无限可能,未来发展引人遐想、令人向往。

编辑:孔海燕
相关阅读




/ 更多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200033   浙文非备(7)【2020】1号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14007599号-2   浙公网安备33072702100068号

主管:中共磐安县委宣传部   主办:磐安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