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磐安新闻网 > 新闻中心>时政
江南药镇这一路┃一方药农一片天地
2020/10/29 来源:磐安新闻网   记者 杨萤萍

“你这种贝母籽的速度,村里没人赶得上你啊!”

“那可不得快点,早种一天就早长大,全家都等着来年贝母大丰收哩!”

······

每年9月至10月,是浙贝母种植的黄金期。秋高气爽,仁川、冷水、新渥一带的农田里,三五成群的药农正在忙着种植贝母。他们一手提着竹篮,一手在篮子里抓三四个贝母籽,弯下腰,将贝母籽均匀地放在事先挖好的泥槽里。一提一弯,一抓一放,精心挑选的贝母籽在指尖快速游走。

“种完一亩贝母地,这样的动作要重复上千次。”仁川镇方山村药农徐春娇扶着腰略显疲惫,但言语中却流露出满满的喜悦,“今年的贝母籽好,来年一定会有好收成。”

家家户户种药材,乡乡镇镇闻药香。磐安是“中国药材之乡”,也是全省最大的中药材主产区和产量最大的“浙八味”道地药材原产地。中药材成为磐安农民增收致富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产业。

2003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磐安调研时指出:“中药材是磐安最大优势,中药材产业是磐安‘生态富县’的重要载体,一定要紧紧抓住不放。”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磐安勇于举旗扛鼎,力求将千年药乡变成中药材“聚宝盆”,让药香遍野、沃土生金。

一个人:老药农变土专家

磐安人祖祖辈辈与药材打交道,陈凤阳一家子也不例外。

今年76岁的陈凤阳是新渥街道庄基社区人,17岁开始种药材,至今已有59年。上世纪80年代初,他跟着长辈开始种植浙贝母,先后获得过县里的“贝母状元”和“芍药大王”称号。

10月中旬的一个傍晚,走进陈凤阳的家,夫妻俩刚从地里回来。年逾古稀的陈凤阳,身子骨硬朗,记忆力不错,就是眼力有所衰退,耳朵有点背。陈凤阳连连感叹,近些年,磐安越来越重视中药产业的发展,因为党的政策好,药农们越来越有盼头。

磐安药材资源丰富,原产药用植物达1219种,享誉省内外。但由于受到历史因素的制约,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守着“药葫芦”的农民生活依然贫苦。

最初,陈凤阳和乡亲们只能偷偷摸摸在田间地头种点药材,拿到药厂去换钱。那时,他起早摸黑,扛着麻袋,几天几夜挤着火车,把药材送到广东、湖南、河南等地去卖。

陈凤阳文化程度不高,但聪明好学,他家里常年订阅中药材相关报刊书籍。他兜里常带着个本子,平时在报纸、广播、电视上听到看到什么,马上记下来,然后结合地头情况,摸索出一些实用的种植技术,还用土办法治好了药材顽疾——灰霉病。

这些年来,陈凤阳已从一个普通药农,成为小有名气的土专家。他发明了“贝母切片种植法”“农药化肥施用法”,种的贝母、白芍等药材质量好,价格公道,各地药商慕名而来;浙江大学植保系曾在陈凤阳家办起杭白芍农药残留试验教学平台,请他为学生讲课;省中药材研究所邀请他去千岛湖中药材基地担任技术辅导员,参与贝母、元胡、白芍等药材化肥、农药施用和药效对比试验……

如今,陈凤阳依旧坚持种植药材,他说,手上有药味,心里才踏实。

一代人:传承老技术 摸索新方法

深秋时节,磐安田间地头的药农忙忙碌碌,起早贪黑是他们的生活常态。新渥街道药农陈康说,越是忙碌,心里越踏实,“我手上的田地和中药材技术是祖辈传下来的,不能断在我的手里。”

陈康是当地的药材种植大户,种植的浙贝母、白术有70余亩。他自称“药三代”: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爷爷陈化松就开始种贝母了。2003年,在新渥镇政府365窗口,陈康的母亲杨仙英偶遇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后,他们一家更加坚定了药材种植这条路。

“中药材是磐安最大优势。”2003年6月13日,习近平在宅口村会议室与县、镇、村三级干部座谈时说:“要想方设法形成一个能使农业稳产高产,让农民在丰年、平年都能稳定增收的平稳的发展机制……抓好产、供、销一体化,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重视扶优培强,培植骨干企业,连接千家万户……”

曾与习近平面对面交流的杨仙英从长辈手中接过药材种植“接力棒”,如今年事已高的她又将“接力棒”交给了陈康。近几年,浙贝母价格走势略显疲软,但元胡等药材价格交替走高,像陈康这样有经验的药农根据市场预判及时调整种植结构,每年都能保持不错的收益。靠种植、贩销中药材,陈康一家早就过上了“小康生活”。

在磐安,中药材技术代代相传,在传承中,种植、销售、生产、加工等方式也在不断创新。

华东宝药业公司总经理曹斌的父亲曹观兴,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第一代磐安药商,曾因第一个把天麻种植引入磐安而被称为“天麻大王”。从提篮叫卖到5年前开出店铺,再到如今成立公司,今年62岁的曹观兴之前完全没想过,药材生意还能做到这份上。

如今,曹观兴已经“退居二线”,把事业交给了儿子和儿媳,做起了公司的“技术顾问”。“我爸那个时候做药材生意是为了养家糊口,我现在是为了兴趣。”曹斌三言两语道出了父子两代药人的差别,他希望自己站在新的起点,可以做得像父亲一样出色。

一群人:走南闯北赚“药财”

“磐安药材质量好,要让更多人知道,才能赚到更多的钱。”三十多年前,就是这看似简单的想法让曹昌进走上中药材经营之路。如今,曹昌进不仅成为贝母行业的专家,而且担任四川健康乐医药有限公司董事长、成都磐安商会会长,在成都中药界颇有名气。

回想起三十多年来走南闯北的经历,曹昌进感慨万千。曹昌进的“药财”之路,从挑着药材走四方,拼着体力抢地摊开始。从外出种植到对外销售,渐渐地,他创办了属于自己的公司。公司规模从小到大,发展到目前兼具种植、购销、加工、研发以及药品、保健品与医疗器械经营等为一体的大型医药企业。

一人带动一群人。曹昌进有两个哥哥,一个妹妹。曹昌进在成都闯出一方天地后,他的二哥和妹妹也到了成都与他共同创业,大哥则留在家乡,给他们提供后方支持。除了家人,曹昌进还不忘带家乡人一起致富。曹昌进带了很多徒弟,他想让自己一身的“贝母功夫”得到传承。

从一个人转向一群人,是“中国药材之乡”磐安的故事。骑着摩托车到外地种贝母的药材种植大户陈双广,在东阳租了50亩地种植浙贝母,收入可观;陈双广的小舅子陈金辉是新渥街道庄基社区金山村人,这几年创办了无硫加工烘房,专门在贝母收获季节为广大药农提供烘干服务;现年53岁的陈邦产是新渥街道宅口村人,前些年,通过亲戚介绍,他到仙居种植元胡,异地种药材的成功不仅改善了他的生活,还带动了周边百姓走上致富路……

随着时代进步,磐安药农与药材的交集不再限于田间地头,他们走南闯北打开市场,涉足加工兴办企业……融入生产生活的老传统,逐渐成为地方支柱产业,药乡人民的踔厉风发换来了今天江南药镇的荣景。

编辑:孔海燕
相关阅读




/ 更多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200033   浙文非备(7)【2020】1号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14007599号-2   浙公网安备33072702100068号

主管:中共磐安县委宣传部   主办:磐安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