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磐安新闻网 > 新闻中心>时政
我们这五年 “十三五”成就集中展示┃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9.35%
2021/01/31 来源:磐安新闻网   记者 潘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要加快构建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长效政策机制,让广大农民都尽快富裕起来。

“十三五”以来,我县每年把促进农民增收列入十大民生实事,立足生态优势,自觉践行“两山”理念,全力打响“身心两安 自在磐安”品牌,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高水平全面小康计划,统筹打好主导产业、农旅融合、财产增益、经营增收、政策兜底等农民增收“组合拳”。2015年到2020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平均增长9.35%,增幅位居金华市前列。到2020年底,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950元,比2015年增长56%。

1月30日,大盘镇小盘村共享农屋业主孔玉良起了个大早,赶往镇上采购了一大袋糯米,准备酿造米酒。他说,城里人爱喝香味浓郁的家酿酒。趁着这段空闲时间,他要多酿几坛,等到春暖花开时,用来招待各地来客。

孔玉良原先在县城经营磐安中兴驾校,2018年,他将公司交由亲友打理,回到小盘村,利用家里闲置的住房,开办起了共享农屋。7个房间,每个房间每日租金50元,开业第一年就增收近万元,2019年更是高达3万多元。“以前村民都是靠山吃山,经济收入来源少。现在有了共享农屋,大伙的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了!”孔玉良高兴地说。

“十三五”以来,我县以“共享农屋”为抓手,充分利用农村闲置农屋,挖掘特色乡村旅游资源,促进农民增收。2018年初,我县在打响“磐安山居”品牌的探索中,创新推出“共享农屋·磐安山居”,利用农村闲置农房资源,采用“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农户+农户”“农户自主”等4种运营模式,引导农户提供拎包入住型、自在装修型、创客创意型等多样式农屋,向游客开放租赁,满足不同游客群体的需求,从而实现游客“便捷入住”和农户“无忧创业”双赢。

通过宣传营销,共享农屋成效日益显现,周末节假日一房难求。截至目前,全县已发展“共享农屋”示范村20个,累计发展共享农屋2130户,其中拎包入住型1510户,自在装修型442户,创客创意型178户,每年为农户带来资产性收益2200多万元。

“哒哒哒哒……”隆冬时节,寒意袭人,走进安文街道芭蕉坞小区的来料加工点,只见电车哒哒声此起彼伏,十余名工人正熟练地操作着电车,忙着赶制一批舞台演出服。该加工点由王义坤创立,他来自少数民族地区,20多年来,通过艰苦创业过上了幸福生活,如今还带领20余名少数民族同胞、农村妇女走上致富路。

“在这里打工的大多都是因照顾家庭或没有一技之长等原因赋闲在家妇女。以前,她们带着孩子外出打工,太不容易了,在这里计件结算工资,不用加班,还能照顾家里,比到外面打工强多了。”王义坤介绍,目前,在他加工点干活的工人平均每月收入2500多元。

大力发展来料加工业是促进农村妇女和当地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十三”五期间,我县积极鼓励低收入农户向二三产业转移,促进低收入农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致富。通过来料加工产业,3000余名低收入农户实现月均增收1000多元。目前,我县共有来料加工经纪人675名,来料加工从业人员约4.2万人。2019年,共发放来料加工费4.9亿元。

这几天,尚湖镇板榧村香榧种植户李土星正忙着在香榧基地除草施肥。“已经投产的8亩香榧一年收入有12万元左右,前年种植的12亩香榧再过三四年将投产。”看着一棵棵“摇钱树”,李土星高兴地说。

2008年,板榧村引进业主开发800亩集体荒山,发展香榧基地,每年收入按照1:9分成。2015年,香榧开始挂果,产量逐年增加,2020年亩产达到1350公斤。在香榧基地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种植香榧,目前全村共有299户农户种植香榧1000余亩。尚湖镇因势利导,把香榧种植作为全镇重要农业产业予以扶持,目前已有2000余户从事香榧种植,共发展香榧基地6000余亩,每年增加收入1440万元,种植户人均增收800多元。

近年来,我县以农业供给侧改革为主线,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决胜全面小康的重要抓手,按照“一业为主、多业并举,以短补长、以长养短”思路,因地制宜,多措并举,着力破解农业产业发展中的痛点和难点问题,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转变,让更多农户依托产业发展走上增收致富之路。

尚湖镇下溪滩村引进尚富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村内建设一个占地1300平方米的金线莲组培育苗基地,大力发展订单种植,公司统一发放种苗、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回收销售,每亩收益可达3万元左右;黄林坑村依托县药乡蜂谷生态农林有限公司,带领16户农户发展中蜂养殖,每户养殖30多桶,每桶年收入可达1500元;上溪滩村发展猕猴桃—湖羊、沼气—仔猪等生态循环农业160亩,高山茄子、四季豆等高山蔬菜500多亩,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

增收致富不仅仅局限于田间地头,拥有“一技之长”更是农民脱贫致富的“金钥匙”。

我县是“中国药材之乡”,懂得药理、会做药膳的“药乡月嫂”受到市场青睐。五年来,我县不断加强药乡月嫂、药膳师、护理师等乡土人才培训,打响“药乡月嫂”品牌,以加强技能培训促增收,仅2020年就新增1800多人。其中,以“中医药保健+母婴护理”为特色的“药乡月嫂”薪资最高,每月8000元至1.8万元不等,且供不应求,受到家政公司、孕产妇一致好评。

46岁的林燕是窈川乡人,2016年因体制改革下岗,正当为工作发愁时,她在《磐安报》上看到免费培训的信息,马上报名参加我县首期“药乡月嫂”培训。因为成绩优异,她先后被推荐到诸暨、上海等地就业,每月工资高达1.2万元,成为“金牌月嫂”。如今,林燕单子越接越多,工资一路看涨。她说:“海外母婴市场工资待遇更高,下一步我打算出国赚洋钱,把‘药乡月嫂’品牌打到海外。”

近年来,我县把旅游业作为重点发展的“一号产业”,利用优良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大力发展“旅游+养生”“旅游+农业”“旅游+运动”“旅游+研学”等新业态,是全省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县”。2020年,我县累计接待游客149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1亿元。

仁川镇天山村是一个地处海拔800多米高山的偏僻小山村,以前村里基础设施落后、缺乏增收渠道,村民大多外出打工。2017年,村里进行新农村改造,村干部引导村民利用夏季气候凉爽的特点,发展农家乐和民宿。现在,天山村共有16家农家乐和民宿,受到义乌、永康等周边县市游客的青睐,尤其在每年的7至9月份更是天天爆满,每天接待游客300多人次。家乡发展好了,年轻人也回来了。应虹原先在杭州工作,2019年回到家乡办起民宿,走中高端路线。通过网上营销,她的民宿常年游客不断。

尖山镇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感召下,用一方乌石垒起了“美丽乡村”,催生了一座“云上尖山·乌石小镇”;传统农业大镇方前镇把旅游元素注入农业生产,结合传统民俗文化和特色小吃,着力打造“希望的田野”;从墨林到双溪,樱花长廊兴起一方“赏花经济”……

促进农民增收,一个都不能少,一户都不能落。“十三五”时期,我县还通过“电商+直播”,打造扶贫产品网上销售平台,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帮助老百姓找准增收致富路。

“新上架的100份磐安香菇酱20秒就被抢光了,感谢直播间粉丝们的热情捧场,赶紧再上架200份。”在团县委副书记牛森办公室,一场吆喝磐安农产品、助企惠农的直播带货活动正在火热进行。

在直播间里,除了牛森和我县直播创业青年一起为香菇酱等产品吆喝,县卫健局、融媒体中心的团干部也走进直播间,客串卖起了桑葚干、桑叶茶等农产品,直播间不时激起“买买买”的热潮。短短1小时的直播带货活动,共有1.1万人在线围观,销售额达14.7万元。

无独有偶,双溪乡其良村在成为全省第一个覆盖5G的小山村后,依托信息化优势,村民将纯天然种养殖的高品质高山茶、新鲜香菇、土蜂蜜、土鸡等农特产品通过浙江移动员工团购平台、5G直播带货等方式在电商平台上售卖,迅速打开了销路。村民蔡松德算了一笔账:通过电商平台,少了中间商环节,到手上的钱自然更多了,仅茶叶每年就能增收2000多元。

农民的笑脸是最好的政绩。回眸“十三五”,我县始终把促进农民增收摆在重要位置,并为之作出不懈努力,取得历史性成效。展望“十四五”,我县将以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出台更多惠民政策举措,接续做好农民增收文章,让改革开放成果惠及更多普通百姓,助推经济社会更高水平发展。

编辑:孔海燕
相关阅读




/ 更多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200033   浙文非备(7)【2020】1号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14007599号-2   浙公网安备33072702100068号

主管:中共磐安县委宣传部   主办:磐安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