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磐安新闻网 > 新闻中心>时政
我们这五年 “十三五”成就集中展示┃17190人圆上了安居梦
2021/02/04 来源:磐安新闻网   记者 潘辉

磐安“九山半水半分田”,部分山区群众生存环境恶劣,靠山难吃山,山货运不出,产业兴不起来。山路崎岖遥远,山里的孩子上学难。更愁的是看病难,小病拖,大病扛。重重大山像一道道屏障,贫困赶不走,小康进不来。

一方山水养不起一方人。走出大山,筑梦小康,这是许多山里人的夙愿。

“十三五”以来,我县大力实施异地搬迁,正确处理好扶贫搬迁向城镇聚集和向生产资料富裕、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地区聚集的关系,通过积极落实产业政策、合理规划扶贫安置点、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等,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富得起”。

冬日下午,太阳暖暖地照在新渥街道古竹移民小区,48岁居民蔡伟明悠闲地躺在摇椅上晒太阳。她身后是一排排崭新的楼房,窗明几净、白墙灰瓦,平坦的水泥路经过每家每户……很难想象,这里8年前还是荒地。

蔡伟明是方前镇农林村人。该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远离集镇。2013年,农林村启动整村异地搬迁,得益于下山移民政策,陆续搬迁入住古竹移民小区,蔡伟明也由此成了“城里人”。“这里交通、看病、买东西都方便,周边企业众多,找工作也更容易。日子有了奔头,幸福指数也更高了。” 住进新家后,蔡伟明对未来生活充满了憧憬。

茫茫大山深处,交通不便,经济条件落后,村民生活水平相对低下,大多农户希望能和蔡伟明一样搬出大山。

开展异地搬迁,首先要确定“搬迁谁”。围绕这一问题,我县根据实际情况及省政府相关要求,将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地质灾害隐患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需要复垦旧宅基地的安置农户、整村撤并搬迁的自然村、宅基地换房户等纳入搬迁重点对象,对符合条件的有关农户进行宣传引导。

工作中,我县严格按照选定搬迁对象目标区域、公布搬迁条件、普查筛选搬迁对象、群众申请、入户核实、村委评议公示、乡镇政府复核再公示、县相关部门牵头审定等步骤进行搬迁对象识别,把每一个搬迁家庭的人口、财产、就业、生活等信息搞清楚,确保应搬尽搬,避免出现“不该搬的错搬、应该搬的不搬、不想搬的被搬”等情况。

同时,我县还出台一系列补助政策,鼓励农户异地搬迁。明确整村搬迁的给予人均10000元补助,零星搬迁的给予7000元补助。在此基础上,对选择下山移民小区平面式安置的,人均再补助5000元,其中1000元用于移民小区基础设施建设补助。购置城区商品房安置的,人均给予11000元的补助。进入小区平面式安置的,政府帮助落实贷款外还可补助一半的利息,每户可享受5000元的搬迁补助;户口不强制迁移,但可享受当地的教育资源;优先安排技能培训等。

走进新渥街道九里塘移民小区异地搬迁户曹俊寿家,只见100多平方米的房子窗明几净、厨卫亮堂,冰箱、液晶彩电、布艺沙发一应俱全……“与过去的日子相比,简直一个天、一个地。”坐在沙发上陪孙子玩耍的曹俊寿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今年67岁的曹俊寿是仁川镇平象村人,过去和老伴住在破旧木头房子里,墙体倾斜严重,每逢下雨天,家里漏风漏雨,住得胆战心惊。但苦于家里只有几亩薄地,日子过得紧巴巴,更没有钱修建新房。

2018年,在当地政府帮助下,借着异地搬迁政策春风,曹俊寿搬进了新家,逃离了“穷窝”。“新房是按建设成本价买来的,政府给了补贴,还帮忙联系银行贷款,是党的好政策让我们住上了新房子!”

异地搬迁不仅要让群众“挪出穷窝”,还要帮助群众“富得起”,实现可持续发展。贫有百样,困有千种,而不断推进的异地搬迁行动,提升了大山群众奔向幸福生活的信心。

“十三五”以来,我县不断加大异地搬迁户技能培训,利用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发动搬迁农民参加月嫂、家政、电商、来料加工、养老护理、生态高效农业等各类实用技术技能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依托当地农业主导产业,通过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发展农业、旅游等特色产业,让更多农民融入当地主导产业,参与产业链分工;鼓励在安置小区周围发展农家乐、民宿、来料加工、农村电子商务等农村新型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十多年前,盘峰乡金竹头村是当地有名的穷村,地处偏僻,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当时村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自行车,到了山脚下,自行车就得扛在肩上背回家。村民李杨梅回忆:“外出要走一个小时山路,再坐一个小时公共汽车。我们干活的农具、地里收的庄稼都得用肩挑、用背扛。”

村民们走出大山的愿望日益迫切。2005年初,金竹头村搭乘政策东风,启动下山移民工程,成为我县最早整村搬迁的行政村。如今,全村56户167人在新城区阳光新村安家落户,5户11人搬迁到新城区古竹移民小区。

从泥土房到洋房,从外出打工到家门口赚钱,阳光新村临近省道、高速公路、新城区的优势,正悄然改变着村民们的生活方式。

下山移民后,李杨梅在小区里开了家副食店,凭借小区周边的人流量,生意红红火火。“以前种田很辛苦,收入也不高,现在有这么好的地方,也有这么多赚钱的门路,我已经很满足了。”李杨梅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在阳光新村,不少原本在外打工的移民户选择回家创业,和李杨梅一样做起了小生意,服装店、理发店、小超市也渐渐多了起来。“要是在家里能挣到钱、能过得好,谁还愿意在外面跑啊。” 不少居民异口同声地说。

阳光新村搬迁群众挣钱门路很多。小区附近工厂、企业密集,工人需要住房,建材城商户需要大量的储存仓库,村民便把空余的房屋租出去;缺乏劳动能力的老人、妇女,则在家里做起了串珠、钩头花等来料加工活,既照顾了家庭又增加了收入;即使是那些在外务工的年轻人,有关部门也经常组织技能培训,让这些人能够有一技之长。

扶贫搬迁表面上是人的迁移,背后是生产生活环境的变迁。我县相关部门调动一切力量,不断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确保新建和扩建集中安置区通水、通电、通路、通网,让搬迁群众享受便利的基本公共服务。九里塘移民小区地处新城区核心位置,到县城只要10多分钟,到高速入口只要五六分钟,周边还有中医院与新城中学,生活十分便利。

“作为民生工程的异地搬迁工作,要充分尊重民意,尊重异地搬迁群众意愿,不搞强迫命令,合理确定安置方式,这些原则都是我们要遵循的。”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说。

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前提下,我县充分考虑产业支撑和人口流向习惯,按照“依城依镇建区”的思路,把安置小区选址在人口比较集中和产业支撑力强的城区和中心镇,将县城、新城区、磐安工业园区、云山区块作为县级移民重点安置区块,解决农民“肯来、稳住、能富”问题。

放眼“十三五”,磐安异地搬迁战果赫然书写在1196平方公里大地上。截至目前,全县在新城区、磐安工业园区建设下山移民小区5个,集镇下山移民点35个,共安置下山移民及地质灾害搬迁农户17190人,实现了大山群众“挪穷窝、换穷貌、改穷业、拔穷根”的美好愿望。

编辑:孔海燕
相关阅读




/ 更多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200033   浙文非备(7)【2020】1号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14007599号-2   浙公网安备33072702100068号

主管:中共磐安县委宣传部   主办:磐安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