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磐安新闻网 > 新闻中心>外媒看磐安
磐安:生态文明是“永久牌”
2021/02/28 来源:金华日报   记者 王春雷 冯俊江

  “老蔡,怎么一次买这么多只羊?”

  “一只送给妹妹,4只自家留着。”

  “农家乐生意好不好?”

  “好!第二幢民宿正在装修,年后开放。连马桶都是全智能的……”

  “去年收入有多少?”

  “装修款全付清,钱还有余。”

  春节前夕,在磐安县方前镇海拔800多米的施家庄村岩门自然村,镇干部郑黎华遇见蔡继土,村口“三问三答”,让他心中更有底了。当初岩门发展乡村旅游,镇干部挨户动员村民办农家乐、民宿,党员蔡继土带了头。不到一年,岩门农家乐多了起来,接待游客过万,村里人养的土鸡都不够卖。生态富民,路子走对了。

  以绿色为底色,挣生态钱,发生态财,走生态路。上世纪90年代末,磐安县提出“生态富县”战略。20多年来,全县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生态好不仅可以富县,而且可以让老百姓很富,是很高境界的富”的嘱托,一张蓝图绘到底,接力建设生态文明,“生态富县、生态富民”的大道越走越宽广。

飞地经济“山海情”

  1995年,经浙江省委、省政府批准,金华市为扶持磐安发展,在市区划出一块飞地,创设金磐扶贫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3.8平方公里。以“扶贫”两字冠名的经济开发区,全省仅此一家。

  26年过去,金磐开发区书写飞地经济“山海情”,成为全省山海协作的示范区和“易地扶贫”开发的样板地,被省委主要领导评价为“发展最成熟的一块飞地”。

  飞地经济“山海情”,是反哺故土情。金磐开发区为磐安贡献50%的工业产值,“十三五”时期累计上缴税收30亿元,占全县财政资金1/3以上。区内工业用地亩均税收超35万元,连续5年位居全省7块飞地前列。

  威邦集团初创于1999年,去年年产值达25亿元,纳税连续第二年超1亿元。该公司董事长陈校波说:“我们的总部设在金磐开发区,但根在磐安,反哺家乡不会变。”

  飞地经济“山海情”,是东西协作情。决胜全面小康,磐安提供了易地开发、飞地经济、山海协作的金磐智慧。如今,“金磐模式”已在丽水丽景民族工业园、辽宁省中谷葫芦岛飞地产业园成功复制,充分体现了“易地扶贫”开发的强大生命力。

  据不完全统计,金磐开发区企业为2万余名来自西部欠发达省份员工提供就业岗位。威邦塑胶1500余名员工七成以上来自云南、贵州等省。厂区旁,一个楼盘已经建成并装修完毕,首期110个套间,每套可住4人。厂长陈良平说:“这是暖心‘廉租房’,员工拎包入住,只要付水电费。”来自贵州毕节的宋福平在威邦已经干了10年,如今他家父子两代五人在威邦上班,一大家子月收入达三四万元,孙子、孙女也在磐安上学。他说:“磐安就是我们的家。”

生态生金“聚宝盆”

  万物生长,耕耘播种。磐安县新渥街道药农陈康去年流转60亩土地种浙贝母,乐观估计今年销售额将比上年增长40%。陈康是磐安数万名药农中的一员。

  秋天播种、冬天萌芽、春天生长、初夏采挖,“磐五味”之一的浙贝母,磐安产量占全国60%。前年9月,省药品监管局在磐安首次推行“产地中药材及饮片加工车间一体化”试点。从去年起,磐安全县的浙贝母上田、分选后,会被送往全县11个共享车间的无硫加工生产线。统一加工、统一标识、统一赋码,销往世界各地后,买家只需扫一下二维码,就可追溯中药材原料提供者、加工点名称、操作过程、烘干温度、操作人等全加工链信息。

  厚植生态、全链发展,中药材产业已成磐安百姓的“聚宝盆”。截至2020年底,磐安县发展各类中药材基地22个,中药材种植面积7.22万亩,产值6.19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33.6%。

  春节到了,在磐安县浙八味市场110号店铺里,店主孔阿妹上线与一名外商洽谈发货计划。这名来自双峰乡的普通农妇,每年要卖出2吨桑叶索面和400多万元中药材产品。她笑着说:“真是生态变成金啊!美国和欧洲都有我的客户。”

  生态生金,绝不仅是从土里淘金。90后小伙徐健是一名生物学博士,从澳大利亚留学归来,去年回到家乡磐安,与创业团队共同创建了国内一流的磐安圣希澳生物医学实验室,光研发、实验设备就花了2000多万元。去年10月,该实验室投产,所生产的原代细胞制品每毫升售价5万~8万元,产品供不应求。

  徐健创业团队主力是齐刷刷的90后,20多位博士、硕士、本科毕业生来自全国各地。北京等地的订单一到,他们要连夜配制产品,在凌晨驱车赶往杭州萧山机场,及时空运发货。徐健说:“小城创业虽然也有不便,但这里连空气都是甜的,守着满眼绿,手捧‘聚宝盆’,我相信未来这里的创业环境会越来越好。”

富县富民“接力赛”

  在生态富县的接力中,磐安县委县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一棒接着一棒跑。去年底,在20余年生态富县探索实践的基础上,磐安提出“生态富县、生态富民”的“两富”战略,“两富”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横下一条心、修路到尽头”,这是磐安人耳熟能详的“横路头精神”。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地处磐安、天台、仙居三县交界的横路头村困守深山,村里人种的白术、玄参、玉竹,要请壮劳力挑出山,一担工钱20元,都快抵过收益了。村民打瓶酱油都要走上半天山路去方前镇。“无路可走,有路难行;苦在肩上,穷在山上。” 1993年,39岁的施仁财、37岁的施先叶分别任横路头村党支部书记、副书记,村里的14名党员带着全村387人“砸锅卖铁修路”。

  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一年四季,修路那几年,我们村只有两季,农忙季、修路季。早上出门、晚上收工,天天两头黑。”说起往事,施仁财眼泛泪光,“当时连70多岁的老党员都上阵了,为省下往返工地的时间,一早出门带上冷饭当干粮……1998年路修通时,好几位老党员已过世了。”一旁90岁的老党员施祖现宽慰道:“修好致富路,值了!”

  横路头村老中青三代党员的创富接力在继续。村党支部书记施海峰在横路头村建了铁皮石斛生态种植基地,正是当年施仁财当上村党支部书记的年纪。聊起修路带来的变化,他说:“路通之前,村里几十年只出过一个大学生;路通之后,村里新增了26个大学生。”

  山高可纳凉、曲径能通幽,连接横路头、施家庄等村的山路被称为“浙中川藏线”,自驾游客纷至沓来。成为生态农业示范户的施海峰,最大的心愿是带着乡亲们发展乡村旅游。

  打造“浙江省农家乐第一村”的尖山镇乌石村,深耕乌石文化、生态经济,下好生态文明“一盘棋”:以前靠山吃山,砍树挖石卖钱,一年户均收入不过万;而今发展农家乐,靠卖空气、卖风景、卖环境,年营收四五十万元的人家比比皆是。

  当年为了吸引游客,乌石村的党员扛着金华火腿去上海各旅行社推销乡村旅游。如今,乌石村民厉荣辉设在村口的火腿铺一年就能卖1000多只火腿和10万公斤腊肉,要买他家腌制的猪头肉,得提前一年预订……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乌石村除了吸引长三角城市群的组团游客,还吸引上海、杭州、宁波市民当租客“村民”。如今,仅800多人的乌石村,年接待游客超70万人次,村民人均收入突破8万元。一间乌石房卖出星级酒店的房价,“山里一张床,赛过城里一套房”。

  2020年12月23日,总投资达76亿元的磐安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开工,建设期每年可上缴税收5000多万元,2026年基本建成后可上缴税收1亿多元。自1995年起,该项目从酝酿、筹备、立项、开工,经历了10任县委书记、9任县长的接力奔走。作为磐安历史上单体投资最大的项目,它将成为全县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不仅有利于库区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还将为乡村旅游增色。

  磐安县委书记王志强说:“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张‘永久牌’,我们将持续跑好‘生态富县、生态富民’接力赛。”


编辑:孔海燕
相关阅读




/ 更多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200033   浙文非备(7)【2020】1号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14007599号-2   浙公网安备33072702100068号

主管:中共磐安县委宣传部   主办:磐安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