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磐安新闻网 > 新闻中心>外媒看磐安
从种活一株草到做精一味药,再到打造百亿级强县富民产业——
殷殷嘱托激励药乡不懈探索共富路
2021/11/30 来源:金华日报   记者 孙成平 冯俊江 黄娇丽/文 钟路/摄 陈斌/视频 黄露/设计 潘慧/设计统筹

  从诸永高速公路磐安出口下,一路往西南驱车约10分钟,就到了磐安新渥街道宅口村。秋冬时节正是贝母、元胡播种期,宅口村的药农们忙着开垦、播种。11月23日下午,村民陈红和20多名党员干部忙完田间地头的活,抽空赶到村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主题实践馆二楼会议室,参加金报记者蹲点宣讲,畅谈乡村发展、共富之路。

  “种好药材能致富,这是总书记跟我们说的。”51岁的陈红清晰地记得,2003年6月初,她就在这么一个会议室门口,听到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宅口村留下的殷殷嘱托:“中药材是磐安的最大优势,中药材产业是磐安生态富县的一个重要载体,一定要紧紧抓住不放。”

  当年,陈红和丈夫马群就将自家的5亩地全部换种成中药材,之后扩大到10亩、20亩,今年又到东阳租地将规模扩大至30多亩,年纯收入达二三十万元。“种了药材后她家的日子越过越好,不仅花100多万元造了三间六层新房,两个女儿也都很优秀。”在村民们眼中,陈红是18年如一日坚持种药材走上致富路的典型。如今,她的大女儿在天津读医学博士,小女儿在当地最好的中学准备高考,一家人日子越过越有味。

  宅口村是浙八味药材市场所在地,也是药乡磐安的一个“窗口”。陈红一家过上好日子,村民们替她高兴但不妒忌,理由很简单,“这些年,大家都种药材,发‘药财’”。

  村党支部书记陈梦笔向记者亮了家底:全村600多户1600多人,药农比例超过90%,药商300多人,种植面积2000多亩,靠着种药材、卖药材,村民人均年收入超6万元,村集体年收入120多万元,是18年前的6倍多。 

  磐安是中药材之乡,从唐朝天祐年间开始种植元胡,迄今已有1100年历史,中药材早已融入百姓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近年来,磐安做大做强这一富民产业,以宅口村为圆心,从种活一株草到做精一味药,实现从单纯的中药种植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转型,走出一条中药材产业特色发展之路。

  作为全省山区26县之一,磐安经济总量占全省0.17%、全市2.3%,但中药产业产值在全省、全市占比达9.5%和59.4%。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7.22万亩,产值6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40.11%。全县种植户4.8万户,从业人员6.1万人,占总人口1/3。 

  产业平台江南药镇是全省唯一以中药材历史经典产业为依托的特色小镇,近年来成功打造药文化园、浙八味药材城、养生博览馆、中医院、康体养生园、中医药产业园等多个“文化+旅游”节点活力源,年接待游客达165万人次,总产值达58亿元。

  经过多年发展,中药产业已成为磐安各大产业中发展历史最久、基础最实、前景最好的传统特色产业,也是对外最有磐安辨识度、影响力的标志性产业,而要想推动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打造共同富裕山区样板县,必须做好守正创新,让它发挥更大作用。这一点,正好符合《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健全遍及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精神要求。

  今年来,磐安找准切口“生产好药、卖出好价”,以数字化改革破除中药产业发展体制机制障碍,建设“浙中药”多跨场景应用,探索实现浙产道地药材优质优价体系构建,推动中药材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在离浙八味药材市场不远的磐安县中药产业发展促进中心,一块硕大的高清曲面屏可以“直达”田间地头,依托的系统就是“中药产业大脑”。磐安县中药创新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王盼向记者介绍,“中药产业大脑”是全县数字化改革的最新成果,具备种植通、加工通、市场通、金融通、科技通、办事一网通等功能模块,可基于5G物联网、区块链、溯源码等技术实现中药材精准溯源,有针对性地为药农、药企和药商提供更好服务。目前,全县88个规模以上药材基地和全部15个共享加工点,均已接入系统。

  更长远的谋划,来自不久前举行的全县中医药产业振兴发展大会。会议发布的《磐安县中医药产业振兴发展五年行动方案》明确未来将全力打造国家中药资源保护利用样板地、全国精品道地药材生产示范地、全国优质药材集散交易地、全国中药产业生产研发新高地、长三角地区中医药康养目的地,“到2025年把中医药健康产业打造成为百亿级强县富民标志性产业”已成为全县目标和共识。

编辑:叶江垚
相关阅读




/ 更多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200033   浙文非备(7)【2020】1号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14007599号-2   浙公网安备33072702100068号

主管:中共磐安县委宣传部   主办:磐安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