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磐安新闻网 > 新闻中心>综合新闻
最偏远的村 最暖心的车 夫妻搭档廿多年撑起深山交通线
2020/12/11 来源:磐安新闻网   记者 应伊佩 杨陈丽


12月2日凌晨5点多,寂静的仁川镇天马村一片漆黑,只有公交车司机曹双喜的家亮着微光。他和妻子曹苏芳两人简单洗漱后,轻手轻脚地关上家门,走到了停车场。每次准备出发前,曹双喜都要检查一下车况。他说,日复一日,每天的行程不短,山路曲折,容不得半点马虎。

6点整,公交车准时发车。迷漫的晨雾似袅袅轻烟,缠绕在山间,道路蜿蜒曲折,公交车穿行其间,一趟下来光转弯就有上百处。曹双喜的每一脚油门、刹车都万分谨慎,作为售票员的曹苏芳也守在一旁时刻提醒着丈夫要注意安全。

从天马村到城区,从城区回天马村,这条路,来来回回,夫妻俩一开就是20多年,春夏秋冬,从不间断。42公里的道路,串起了沿线的18个村庄,在大山深处,撑起了村民与外界连通的桥梁。


01

慢一点 再慢一点

公交车在崇山峻岭中穿行,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从一个山头到另一个山头,不断前行,窗外的风景也在不断变化,山峰层峦叠翠,云层中透出一束晨光打在山脊上,慢慢地,由深绿变成了浅绿。

一侧是高山,一侧是深渊,行驶在盘山公路的每一步都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哪怕现在是大冷天,一趟车开下来,曹双喜手心都会出汗。“周末或节假日,有些车主不熟悉路况,连弯道都超车,这种时候,只有我们慢一点,才能多一点安全。”曹双喜说,一车乘客的性命都掌握在自己面前的方向盘上,这可马虎不得。

“虽然这条路开了这么多年,哪里有拐弯,哪里有陡坡,都已经了然于胸,但还是要谨慎。”说话间,曹双喜看见远处停靠站有老人招手,于是放缓了行车速度,稳当地停了下来。停靠站里,老人站在一旁,准备拎起放在身旁的大包小包,曹苏芳见状,立刻下车,将东西拎上车,又转身扶老人上车,嘴里一直说着“没事,没事,慢慢来。”一切妥当后,曹双喜轻踩油门,继续前行。

公交车上,每个座椅都有安全带,座椅一侧都安装着扶手。一到转弯处,身体坐不稳时,乘客们就可以紧紧拽着扶手,保持平衡。刚上车的老人叫做羊西兰,说起曹双喜,她竖起大拇指连连夸奖:“我们坐他的车都坐了二十多年了,技术特别好,坐他的车不会晕车。”

车上的乘客大多数是老人,而老人眼力、听力、记忆力都相对较弱。为了关照他们,每到一个站点,曹苏芳都会反复提醒几遍。“老人肯定要特别照顾一些,我们开慢一点,多喊几遍,老人就会安心一点。”曹苏芳说道。慢一天容易,慢一个月也不难,但20多年的“慢慢来”实属不易,如今夫妻俩已养成了习惯,慢一点,再慢一点,多点耐心。这趟开在深山的慢车也因此开进了老人的心坎上。


02

是客车 也是婚车

曹双喜开的第一辆车是农用车,最多能坐11个人,行驶在坑坑洼洼的泥巴路上,一路颠簸。一下雨,地面容易积水,车子驶过会时不时地溅得路人一身泥水,然而这却是天马村进城的唯一公路。“我们当时车上一直备着铲子和锄头,遇到路不好,有滑坡、有石头……直接下车整修道路。”曹双喜回忆道,如果当时没有这辆农用车,整个村子的人出行就只能靠脚,被村民戏称为坐“川路”汽车。

▲左一为曹苏芳

“后来我和老婆结婚,买了一辆新车,是东风牌的中巴车。”说起第二辆车,曹双喜的脸上掩不住笑意。他家的相册里至今还存着当时的老照片,妻子站在崭新的大巴车前面,眼神里充满希望。看着老照片,曹苏芳的回忆涌上心头,说这辆车其实也是自己和丈夫的婚车,“我们两家都在天马村,离得近,当时就省去了婚车送嫁这一步。”婚礼后的第二天,初为人妻的曹苏芳穿着大红色呢大衣,带上喜糖,沐着新婚的喜气,和丈夫一起出车了。“每位上车的人都给我们道喜,我们就送上一份喜糖。”曹苏芳说,整个天网片的人几乎都坐过丈夫的车,也是他们爱情的见证者,应该和大家一起分享喜悦。

后来,夫妻俩一起入职恒风公司,车子由公司统一调度,生活有了更多保障,日子也越过越好。“最难忘的是那辆东风牌车子,最好的是下一辆车子。”曹苏芳打趣说道,第二辆车就像是一个新的起点,从曹双喜的孤身一人开车,到后来两个人相伴,有了幸福的家庭,一起走过漫长的二十多年。

如今,村里通往城里的道路从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车子换了一辆又一辆,一辆中巴车能载上30个人,一天来回也有两趟,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坐上这辆公交车,走出村子,走出县城,走向更大的世界,但不变的是曹双喜和曹苏芳两人的坚守,20多年如一日。


03

让年轻人回来 带游客进来

当天,最后一趟车回到天马村已是下午5点多,夫妻俩迎着晨曦出发,披着暮色归家。到家后,曹苏芳赶忙到厨房准备晚餐;曹双喜则把车停好后,带着刚刚从新城区接来的外地游客,到村里的农家乐安顿下来。

“现在最大的变化,是人变多了。”曾经的天马村,年轻人往外走,老年人留守村庄,而自乡村旅游兴起来、农家乐办起来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了回来,越来越多的游客走了进来。曹双喜说,有些游客不会开车,就提前打电话联系他,然后在新城区的客运站里等待。坐公交一起回村后,他还要带游客到预订好的农家乐里。说起这些,他摆摆手表示不过是自己的举手之劳。

平象亿家农家乐业主曹河水安顿好新到的游客后,与记者闲聊了几句。“以前,我自己坐他的车来回村里,后来我的孩子到县城上学,也是坐他的车。”曹河水说,最感谢的还是曹双喜现在帮忙接送客人,“有时候,为了等我的客人,耽误了时间,真的有点过意不去,但他总是说‘应该的,应该的’”。

对于未来,曹双喜说自己没有想那么远,就希望以后能接更多的游客来天马村,为乡村旅游的发展贡献微薄力量。

“这条路这么难开,为什么还要开下去?”

“谁都觉得难开,但总要有人开,我开了这么多年,毕竟有经验了。”也许在曹双喜夫妻俩心里,27年的坚守,他们与沿线村民之间的感情早已超越了公交司机与乘客的交情,迎来送往间,他们收获着无数来自深山的人间温情。



编辑:孔海燕
相关阅读




/ 更多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200033   浙文非备(7)【2020】1号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14007599号-2   浙公网安备33072702100068号

主管:中共磐安县委宣传部   主办:磐安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