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磐安新闻网 > 新闻中心>综合新闻
甜蜜的“煎熬”
2020/12/14 来源:磐安新闻网   记者 卢明

“锵锵锵……”12月11日,记者循声走进新渥街道外田口村程福弟家,一股浓浓的红糖生姜“味浪”迎面而来,刺激着味蕾。一进门,看到一大锅生姜糖正“咕噜咕噜”冒着泡,程福弟的妻子陈香枝用勺子不断搅拌着,程福弟则在灶膛掌控着火候。这锅糖油已经熬制了近两个小时,看着颜色变深、液体粘稠,一股甜蜜涌上夫妻俩的心头。

生姜的辛辣,红糖的甘甜,在甜蜜的煎熬下,两种不同味道彼此交融,蜜中带辣,口味独特,其祛风散寒、温经止痛的功效,深受女性喜爱。

“熬制红糖姜茶粉最关键的要数火候,火候太‘老’,成品会留有焦味;火候太‘嫩’,成品存储时间不长,还容易变质。”今年49岁的程福弟,熬制姜茶粉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在他眼里,人生就跟熬姜茶粉一样,受得了煎熬才能收获甜蜜。

1995年,24岁的程福弟刚刚成家,结婚花掉了许多积蓄不说,购买贝母籽的资金也还没来得及回本,这让他的生活进入窘困,“那时,贷款手续繁多,而且还比较难贷。”幸好,有四个姐姐的接济,时常送一些粮食为他解决温饱问题。当时,程福弟只有一个念头,再熬一熬,等到贝母收获就可以苦尽甘来了。果然,当年贝母行情较好,为他带来了4万元纯收入。

第二年,年轻气盛的程福弟不满足于土里刨食、看天吃饭的现状,听人说到冷水镇庄头村好溪旁挖沙,每年收入非常可观。于是,急切渴望改善生活的程福弟二话不说,就和另外两个朋友合伙投资了十几万元。听信传言,盲目投资,这让程福弟尝到了苦头,两年下来,他不仅耗费了大量心力,还把之前卖贝母攒下的积蓄也挥霍一空。再次回到老家,看着荒废的田地,他明白了,人要踏踏实实,不可以轻易冒进。

1997年,程福弟重新回到村里打算踏实过日子,但眼看村里年轻人都往外跑,大片大片田地无人打理。他看到了机会,开始租用别人的土地规模种植贝母、生姜,头脑灵活的他还采用贝母套种生姜的方式把效益最大化。一年年积累,一年年扩大种植规模,如今程福弟的种植面积有近30亩。2019年,他还承包了双溪乡下园村大山谷家庭农场种植贝母。稳扎稳打之下,近几年种植贝母、生姜每年能为他带来15万元左右收入。

2009年,程福弟盖起了小洋房,买了新车子,虽然依旧干着农活,但他觉得踏实、甜蜜。2016年,一次到永康朋友家,朋友为他沏了一杯自做的红糖姜茶。这杯茶给了程福弟不小的启发,外田口村家家户户种生姜,是种姜大村,且品质上乘,为什么不摆脱单一、落后的出售原材料模式,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呢?他当即下定决心,研制手工红糖姜茶粉。

把洗好的生姜放入粉碎机粉碎,借助纱袋挤出生姜汁,再将生姜汁倒入锅中,按一定比例混合红糖和冰糖,不断搅拌熬煮三个小时,最后盛入特制的容器内,用铲子不断地搅拌、碾压,最终细细的红糖姜茶粉就成型了,用温水冲泡即可饮用。流程看似简单,但程福弟在这条路上“煎熬”了4年。刚开始时,由于缺乏经验,熬制的废品、残品非常多。“产品做不好,也不好意思送给亲朋好友品尝,只能自己吃。”陈香枝坦言,为了留下足够原材料熬制姜茶粉,在生姜价格好的年头,他们不得不舍弃部分眼前利益,换取熬制的熟练度。在一次次失败、一次次煎熬中,朋友圈内好评的人数越来越多,夫妻俩熬制的技术也越发娴熟。

亲友的点赞给了程福弟莫大的底气,如今他新当选为村支委,虽然是第一次当干部,但他已暗暗下定决心,“既然村民信任我,我就不能辜负他们。”这两天,程福弟正准备到相关部门咨询了解成立生姜专业合作社的事宜,他想带着村民一起干,利用村里生姜原材料优势,推动生姜深加工,打响外田口村生姜品牌,提升影响力,拓宽村民致富路。他知道,万事开头难,不过熬一熬,甜蜜生活总是会熬出来的。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煎熬,熬的不仅是甜蜜的味道,也是幸福的生活,更是村庄美好的发展前景。

编辑:孔海燕
相关阅读




/ 更多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200033   浙文非备(7)【2020】1号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14007599号-2   浙公网安备33072702100068号

主管:中共磐安县委宣传部   主办:磐安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