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磐安新闻网 > 新闻中心>综合新闻
一家祖孙四代接力从军报国
2021/04/07 来源:磐安新闻网   记者 卢明

“阿爸,现在国家强大,我们生活过得很好,也很富足……”清明寄哀思,4月4日,大盘镇小盘村石上自然村青塘垅上,一位耄耋老人带着一名中年男子和一名青年在一座坟前祭拜。上香毕,三人默默注视,向坟头致敬。

老人叫吴金德,是墓主人的儿子,中年男子叫孔德山,是吴金德的外甥,青年叫孔振宇,是吴金德的曾外甥,三人有个共同点,都是退役军人。

深山木屋藏军功

离青塘垅百来米远的地方伫立着两间木结构的老房子,那是吴金德的住所。步入其中,正对门案台上摆放的几个相框跃入眼帘,昏暗的光线,依旧隐藏不住相框内的军功奖状,“执行任务中,取得了显著成绩,荣获二等功之奖励”“一九六五年荣获‘五好’战士光荣称号”……这些奖状的主人正是吴金德,他今年80岁,曾参加过抗美援越战争,立过二等战功。回首往事,老人点起了一根香烟,思绪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这是我的阿爸。”吴金德打开一本泛黄的残疾证,四方脸庞,浓黑眉毛,眼睛炯炯有神,残疾证中的黑白相片是父亲吴茂法留下的唯一影像,此外案台上众多相框中裱着一张“革命军人证明书”,可见吴茂法也曾参军入伍。

吴金德对父亲从军经历知之甚少,只记得在解放前父亲被国民党抓走充当壮丁,投诚后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一纸“革命军人证明书”寄回到家中,虽然不知道父亲在做些什么,但封面上印有“革命光荣”的鲜红字样,让幼小的吴金德满是骄傲和自豪。1953年,吴茂法拄着拐杖退伍回乡,“父亲平时话不多,很少提及在部队的事情。”对于父亲的经历吴金德一次次打听询问,但得到的始终是父亲的沉默,直到他再次找出“革命军人证明书”,他确定父亲曾经参加解放前的平津战役,他的右腿就是在那场战役中受的重伤。“父亲的骨头里嵌着好几颗子弹,一直没取出来,后来恶化成骨髓炎,每到夏天都有脓和血流出来。”吴金德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对战争的残酷有了直观深刻的认识。

吴茂法经历了生死,成为二等甲级残废,归来后身上多了些豁达。“父亲虽然行动上多有不便,但一连几年被评为县劳模。”吴金德常常看到父亲拄着拐杖在田间劳作,一步一顿,一锄一拐,每天起早贪黑,粮食收获时也不比其他人少,尽管家庭生活困难,他一直秉持积极乐观的态度。1978年,吴茂法病重离世,年仅56岁。吴金德始终记得,父亲在世时常念共产党的好,解救他脱离国民党的奴役。

入越抗美立新功

吴金德是家中长子,弟妹尚幼,父亲残疾,他担负着家里大部分劳动。起初,听说当兵不仅能节省家里用度,还有工资发,他很想去部队闯一闯。得知儿子要参军的消息,吴茂法一再劝阻。“你都能当兵,我怎么就不能去!”怎奈拗不过儿子的倔脾气,吴茂法只得答应,临行前他告诫儿子要当个好兵。

1962年,22岁的吴金德应征入伍成为福建某部一名步兵战士。在军营中,他始终牢记父亲的嘱咐,努力学习政治、军事知识和各项技能,并且每年把省吃俭用挤出来的钱寄回家中,补贴家用。

微信图片_20210407212829.png

1964年8月,吴金德接到上级命令,调往广西高炮部队学习军事业务。“那个时候全营就只有我一个人被选中。”他回忆,起初并不知道突然调动的深层含义,直到踏入营区,看到战士们紧张的训练,感受着肃杀的军营氛围,他才得知,此次整训的目的是抗美援越。

调换岗位到新环境,吴金德虚心好学,“没有技术怎么打仗,他们都是老兵,我必须得加倍努力,刻苦训练。”怕跟不上战友的训练进度,他不断鞭策自己,并付诸行动。每天天不亮吴金德就偷摸着到阵地熟悉装备性能,晚上只要没熄灯他就一直呆在阵地上反复练习操作技巧。

1965年8月,吴金德随部队经友谊关悄悄到越南守防,成为第一批入越的战士。越南湿热的天气让他至今难忘,战士们常常因此吃不下饭,200多人的驻防部队一天吃不了30斤粮食,“指导员经常鼓励我们,要多吃饭,吃饱了才能打下敌机。”他回忆道,连队每天都会准备绿豆汤等降暑点心来为战士们“开胃”。在越南作战,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他犹记得,每天只能吃腌萝卜,半年多才吃到过一餐鱼肉,“战争让越南生灵涂炭,当地百姓过得也很艰难。”直面战场,他理解了当初父亲百般劝阻自己入伍的心情,但他不后悔,“就算牺牲,我也是光荣的。”他愈发觉得曾参加过解放战争的父亲是多么的伟大,并暗下决心要在沙场立军功。

微信图片_20210407215929.png

1966年5月31日,吴金德忘不了这个日子。他们遭遇了比平时多数倍的敌机,“平时只交战一两个小时,那天打了四个多小时。”战斗异常激烈,他看到持续发射炮弹的炮管被烧得通红。作为第三炮手,他离装备较近,轰鸣的炮击声震得他耳朵出血,乃至震晕了。当他醒来,看到战斗依旧继续,他毫不犹豫回到战斗岗位替换接替他的战士。晕倒,返岗……如此反复,他记不清自己被震晕过多少回,只记得战斗结束后炮管已变成焦黑形状。那次战斗,他所在的连队打下了5架美军战机,越南军方和中国军方先后通报表彰,他所在的连队获得集体二等功,吴金德也荣获个人二等功。

和平年代保家国

“老一辈革命战士用血肉捍卫了祖国大好河山,他们值得敬佩。”今年52岁的孔德山依旧记得,小时候舅舅吴金德每每讲到战斗精彩处那手舞足蹈的样子,“在战斗中,他们看到朝夕相处的战友受伤,血性迸发,眼睛打得通红,誓为战友报仇。”但听到战斗胜利,他又仿若置身其中,振奋异常,从小听着外公和舅舅讲打仗的故事,看着他们一言一行透射出的军旅作风,潜移默化影响着他。

1989年,在锣鼓欢送中,向往部队生活的19岁的孔德山如愿入伍。穿上军装的那一刻,他充满了自豪感和荣誉感。临行前,吴金德对他说:“要听从指挥,学精业务;要当个好兵,思想要不断进步。”看着舅舅少有的严肃表情,孔德山重重点了点头,并牢记于心。

1991年,孔德山凭着优异成绩考入军校,并且以突出的表现在第二年顺利入党,毕业后被分配到武警上海消防总队。他经受过火场考验,投入抢险救援,成为救助群众的卫士,从军26载,曾荣获三等功一次,二十余次嘉奖。如今他已作为副团级干部转业,仍深感从军经历意义非凡,“虽然不能和老一辈革命战士一样上阵杀敌,但能为祖国和人民贡献自己力量我觉得很知足,而且军旅生涯在我人生旅途中留下了满满正能量的青春记忆。”

与孔德山一样,受舅公吴金德影响,2018年,孔振宇戴着大红花步入军营。“当兵后悔两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和平年代的军营生活和舅公描述的上阵杀敌大有不同。初入军营,孔振宇颇有不适,部队枯燥单调的作息,高强度的训练,曾一度让他想过放弃。特别是刚下连队,在一次5公里武装越野中,背负50斤重的装备,他被压得喘不过气,“部队这么苦,干嘛要来”“如果不参军,大学生活该有多美好”……种种负面情绪让他心里打退堂鼓,临行前舅公的叮嘱如一盆冷水让他清醒,“要耐住性子做事,别人能做到的,你也可以……”

榜样在身边,孔振宇经常用吴茂法和吴金德的战斗故事激励自己,不甘人后,不敢懈怠。2020年参加总队分队比武时,他所在连队取得团体第二名的好成绩,“部队锻炼了我不服输的意志和敢于拼搏争先的斗志。”去年8月,孔振宇褪去军装回归校园生活,他说,他将继续发扬部队作风,永葆军人本色。

编辑:孔海燕
相关阅读




/ 更多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200033   浙文非备(7)【2020】1号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14007599号-2   浙公网安备33072702100068号

主管:中共磐安县委宣传部   主办:磐安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