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磐安新闻网 > 新闻中心>综合新闻
“土专家”用上新方法 ——数字赋能守护大盘山自然保护区
2021/04/11 来源:磐安新闻网   记者 卢明

“你看这猫头鹰眼睛多有神。”春暖花开,万物萌苏,这两天,王明友可是大开了眼界,感受到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无限生机和魅力,翻开手机相册,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猫头鹰、野生竹荪等一张张精美照片跃入眼帘。

王明友今年60岁,是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名管护员。自2003年保护区成立以来,他便一直坚守着这方宝地,如今已19个年头。他跋山涉水,穿丛入林,脚步踏遍大盘山,19年来,一步步积累经验,逐渐提升自己对保护区动植物的识别能力,如今俨然成了一个“土专家”。

“土专家”遇上了烦恼

大盘山


“我们每天都要上山巡逻,防止有人进山偷盗珍稀野生动植物,预防森林火灾发生。”说起管护工作,王明友打开了话匣子。大盘山自然保护区总面积4618公顷,其中核心区2320公顷、一般控制区2298公顷,内有药用植物1092种,占全省药用植物的61.05%,区内设有3个管护站、拥有18名管护员,肩负着保护大盘山的重任。

“巡逻的时候,凡是发现珍稀植物,我都会特别留意。”走在保护区内,王明友看到一株野生黄精,顺手拿出手机拍了张照片。他所在的石上管护站,每天他都要和队友花费两三个小时在辖区内巡逻。19年与大自然朝夕相处,让他对保护区内的动植物有了深厚情感,“每次看到山间有盗挖痕迹,我心里就很难受,感觉像是自己的家被破坏了一样。”保护区范围广阔,且保有丰富珍贵的生物资源,但管护员却只有几个人,为此王明友有不少烦恼。

2008年夏的一天,王明友和同事在里西坑路口处巡逻时发现路边停放着一辆牌照陌生的摩托车,密林深处有道手电光一闪而过,警觉的王明友马上意识到有人偷摸进保护区偷盗野生石蛙。为了人赃并获,他和同事关闭手电筒,匐身隐秘,“我们趴得很低,深怕小偷发现我俩后逃跑。”一路前行了5里路,不知不觉间他俩快摸进了里西坑自然村,却始终没有找到小偷,于是他们折回到路口,竟发现停着的摩托车已经不见了,他俩既无奈又痛惜。“现在想想,当时我们挺傻的。”王明友说,回忆当初的行为他至今还有些后怕,时值盛夏,大山深处潜伏着不少毒蛇,在一片漆黑且没有信号的情况下,有个万一,后果不敢想象。

石上管护站通往大盘山的路口有10个,但管护站的管护员却只有5名,管护任务可想而知,每次看到一个个盗挖的深坑,犹如在王明友心里留下一处处伤口。

“以前条件差,大家都靠手脚并用,以最原始的方法默默守护着大盘山。”王明友记得,在保护区与农田交界地带有许多村民的祖坟,每到元宵节,村民们祭拜先祖,点灯烧香,管护员常常要巡逻到后半夜,提心吊胆,深怕有个风吹草动造成森林火灾。

“土专家”用上了“神器”

“六明,你去石上进山口检查一下。”发现监控画面里有陌生人拿着编织袋、锄头准备进山,王明友一边拨通正在附近巡逻的同事的电话提醒,一边熟练地操作着办公桌上的电脑,“多亏这‘神器’,给了我们很大帮助。”

王明友所说的“神器”是自然保护区资源监控系统。2019年,大盘山管理局耗资280万元打造了该系统,实现了保护区及周边地带森林防火及时预警,重点监控区域动植物实时监控、智能管理和智能监测。

“我们在保护区进出口、动物频繁活动区域设置了32个高清摄像头。”大盘山管理局党组成员韦福民介绍,管理局设有监控指挥中心,通过中心管理平台系统和相对应的各个服务器,可以完成所有图像的集中存储、监看、回放以及解码上墙等功能,该系统的建立和使用,能够综合监测动植物资源,让保护区保护工作从传统经验型的定性管理转化为自动化、标准化、规范化的定量管理,切实提高了资源监控智能化水平,“资源监控系统满足了我们发现情况快速定位、快速汇报和管理方便、准确、直观的要求,如果再发生偷盗事件,我们就能通过这个系统的回放功能,及时锁定嫌疑人,固定证据,减少损失。”如今该局正与科技公司对接,准备增加监控摄像头数量,并升级系统软件功能,实现全面智能化监测。

“自从装了监控摄像头,平时巡逻时很难看到的珍稀保护动物,现在都能一睹芳容。”王明友附和道,他手机中的许多珍稀动植物照片就是通过监控拍摄的,资源监测系统不仅成了管护员的“帮手”,同时也成了集对保护区的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对象等进行实时监测、查询、编辑、分析等智能化管理手段的“神器”。

防止火灾发生是管护员另一重大职责。“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禁止一切野外用火,人人有责……”保护区入口处设有一块显眼的“防火码”宣传板,旁边有感应提示装置,语音提醒进入者要谨慎用火。“以前,每到特殊节点,我们就要一遍遍宣传防火知识,常常说得口干舌燥。”王明友还记得,有一年春节,他一天接待了600多名祭祖村民,不厌其烦地向每个人宣传防火知识。“现在省力不少,只要扫码,就能准确定位跟踪,还能责任到人,感应装置会实时帮忙提醒。”王明友对这防火宣传“神器”感到十分满意。

近年来,大盘山管理局在打造完善资源监控系统的同时,还利用现代科技设备,根据日常巡护经验、民间走访、生境筛选等结果在保护区内安放红外触控相机,动态监测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如今,共实现红外监测100余台次,拍摄到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数百次。“以往我们只能根据动物留下的毛发、尸体等线索来判断生物物种。”该局工作人员何安国告诉记者,通过红外相机拍摄的清晰影像画面能够使研究人员更加直观了解、分析保护区内的动植物资源,为以后研究、保护大盘山生物多样性提供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

时代在进步,高科技的运用大大提高了管护效率,同时也保护了大盘山的生物多样性。“土专家”用上了新方法,保护区有了数字化保障。近年来,得益于科学、严格、规范管护,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各类植物群落恢复良好,群落结构更趋丰富、合理、多样,生态系统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珍稀野生保护动植物资源、主要药用植物资源保护对象得到有效保护,生境多样化更为明显,珍稀药用植物种群数量稳步提升,生物多样性呈现更加丰富的状态。

编辑:孔海燕
相关阅读




/ 更多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200033   浙文非备(7)【2020】1号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14007599号-2   浙公网安备33072702100068号

主管:中共磐安县委宣传部   主办:磐安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