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磐安新闻网 > 新闻中心>综合新闻
从保桥到保供电,陈海春用一生践行“蔡永祥精神”
2021/05/06 来源:融磐安客户端   记者 卢明

“我回娘家来了!”4月30日上午,在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和县供电公司工作人员的陪同下,78岁老人陈海春回到阔别52载的“老家”——武警浙江总队杭州支队执勤三中队。

“我们可都是战友呀!”见中队长常颜已在营区门口等待,这位古稀老人加快步伐,小跑向前,从包里掏出事先准备好的退役军人证,郑重地对常颜行了个军礼。礼毕,陈海春紧紧拉着常颜的手,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激动地指着营区广场中央一座目光如炬、怀抱圆木和步枪的雕像,“我和蔡永祥曾是一个连队的战友!”憧憬着这一刻,前一晚陈海春一宿未眠。

守一座大桥护一方平安


在常颜的带领下,陈海春走进钱塘江守桥模范中队事迹陈列室,一张张熟悉的照片、一个个老物件,打开尘封已久的军旅记忆,那个灰蒙蒙的夜晚,一幕幕场景仿若就在昨日……

1964年,陈海春参军入伍,踏入“执勤三中队”前身——浙江省军区直属队警备一营三连,由于有初中文化,他在连队担任文书一职。

W020210506764425369722.jpg

W020210506764425557087.jpg

上世纪六十年代,毛泽东主席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全军上下学习雷锋精神的氛围浓厚,最让陈海春记忆深刻的莫过于身边的楷模——蔡永祥。

1966年10月10日凌晨,入伍不满一年的士兵蔡永祥正在铁轨旁站岗。钱塘江大桥上,一辆从南昌开往北京的列车驶过。借着列车灯光,他突然发现,距离哨位约40米的铁轨上横卧着一根大木头,为了避免列车脱轨,保护钱塘江大桥以及列车上上千名乘客的安全,他跳下哨台,边鸣枪边奔向列车,拼命将木头移离轨道。列车脱险了,但蔡永祥却被疾驰的列车撞倒,生命永远定格在18岁。

“当时我在宿舍听到‘嘎啦嘎啦’的列车与铁轨摩擦产生的震耳欲聋的刹车声。”陈海春回忆道,随后,他接到电话称,钱塘江大桥上发生事故。他第一时间通知连长、指导员,并同司号员一起赶赴事发地点。“我是从列车下面爬过去的。”陈海春猫下腰模仿当年的动作,“我看到蔡永祥被撞倒在一旁,浑身是血,配枪已经折断,4颗子弹散落一地。”在杭州市革命烈士纪念馆,陈海春看到蔡永祥生前所用的物件,轻轻抚摸着橱窗,睹物思人,泪水在眼眶中不停打转。


“他有点瘦弱,中等身材,长相普通。”蔡永祥入伍时的档案,就是陈海春整理的。他没想到,如此平凡普通的年轻战士,在危机时刻竟能爆发出如此磅礴力量和勇气。“几乎所有的人都受过他的‘恩惠’。”回首往事,陈海春依旧历历在目,虽然蔡永祥入伍时间短,但志向远大。陈海春同蔡永祥聊天的时候,蔡永祥总是聊起雷锋、张思德的事迹,并始终以他们为榜样,事事抢在前面。生活中,蔡永祥帮助连队战友洗衣服、洗被单,帮助炊事班挑水、洗菜、做饭,还总是抢着打扫岗亭,冲洗厕所。训练中,他总是第一个到,认认真真学习,遇到薄弱项,经常单独加练,成绩在班里数一数二。“值勤时,蔡永祥都会提前半个小时到岗,用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要求自己,完全不像一个新兵。”陈海春说,空余时间,他就去大桥的公路上,帮助行人挑担或推车,处处方便别人。一次,蔡永祥为了做好事,甚至忘记按时归队。

牺牲后,蔡永祥被追记一等功,全军对他的先进事迹进行宣传。作为事件的亲历者,陈海春参加了宣讲团。他说,每次宣讲都爆满,并不时听到台下的哭泣声和唏嘘声,甚至一次宣讲结束后,有一位新兵与他交流时,强烈要求加入钱塘江大桥连队。

“他是一个英雄,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作为亲历者和宣讲者,蔡永祥的事迹一直影响着陈海春,他视其为榜样,6年军旅生涯,连队有任务他抢着干,战友有困难他抢着帮,群众有需求他抢着上,年年被评为“五好战士”。

护一座电站保万家光明

1969年,陈海春从部队退役,但蔡永祥一心为公的精神却无时无刻都在激励着他。

1970年,陈海春到湖州长兴地质队工作,1976年调回到东阳水利电力局工作。上世纪70年代,磐安境内电力匮乏,群众用电主要依靠自筹自建的小水电,受水量季节性变化等的影响,生产生活用电常常处于时供时断的非正常状态。“那个时候安文就只有一座用火力发电的‘光明电厂’,老百姓只有晚上有电用,而且还很不稳定。”1979年,安文35千伏变电所开始兴建,陈海春担任第一任所长。面对在荒芜的伏兔山上建设变电所以及安文百姓对供电需求的渴望,他有说不出的期待和压力,“我是安文人,理应回到家乡搞建设。”

为了能管理运营好安文变电所,大年初三,陈海春就推着自行车冒着风雪,深一脚浅一脚,翻过梅枝岭,专程赶往歌山变电所学习技术,“那时候没有心情呆在家里过年。”他废寝忘食,分秒必争,深知自己身上责任担子重大。

安文变电所正式运营后,陈海春仍不敢放松下来,每逢重要节点,他都长住变电所亲自值守。一年春节,妻子带着孩子到所里看望他,结果自家竟被小偷偷了东西,虽然经常被家人埋怨,但令他庆幸的是,变电所有他看守,安文百姓能够安稳用电过年。

1983年,磐安恢复县建制。1985年,陈海春担任调度室主任,负责调度统筹全县用电。初期,科室仅有两名工作人员,陈海春就更没时间顾家了。一次全县用电紧张,陈海春考虑再三,关闭企业的电闸,结果惹得业主不满,上门讨要“说法”,“我们遵循的原则是先保证居民用电,后保证企业和政府部门用电。”面对气势汹汹和不明就里的企业负责人,陈海春出面顶住压力,一遍遍不厌其烦地解释。不理解、愤怒谩骂,都没有让他退缩,“我们要考虑到更多人的需求和利益。”正是因为这种刚正不阿的作风,陈海春在岗二十余载,年年都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父亲就是这样一个人,什么事情都想着大家,忽略小家。”小儿子陈雷华起初非常不理解父亲的行为。记事起,他就感受到父亲对儿女们的成绩漠不关心,嘴边却常挂着蔡永祥的事迹和供电工作。1998年,陈海春退休,陈雷华接班进入电力岗位,与父亲的交集慢慢变多,“他老说,干这行,要时时想着老百姓,电力岗位马虎不得,要时刻紧绷这根弦”“和平年代更要好好珍惜当下”……正是一次次语重心长的谈话,让陈雷华真切感受到父亲在电力岗位上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守护百姓“光明”的良苦用心。


记者手记:一段战友情 一生不相忘

55年前,蔡永祥用生命在陈海春心里种下了“一心为公”的种子;55年来,陈海春捍卫钱塘江大桥安全、守护家乡万家灯火,以实际行动坚守初心。陈海春把“蔡永祥精神”宣讲给千万人,也身体力行诠释一心为公的奉献精神。老城区改造时,他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不在乎个人得失,带头率先签字;2019年,二女儿因病去世,妻子伤心过度病倒,他不仅要照顾妻子,还要承担起照顾孙辈的责任,生活一度拮据,但他不希望拖累政府和单位,清贫自守……

采访中,陈海春及其家人提到最多的是“向蔡永祥学习”,在平凡岗位上,他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但他用始终如一的行动践行着内心深处的诺言。

一段战友情,一生不相忘。蔡永祥精神激励着陈海春,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编辑:孔海燕
相关阅读




/ 更多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200033   浙文非备(7)【2020】1号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14007599号-2   浙公网安备33072702100068号

主管:中共磐安县委宣传部   主办:磐安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