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磐安新闻网 > 新闻中心>综合新闻
文汇四州丨三水汇成一个村
——三水潭村520周年的积淀
2024/04/18 来源:融磐安客户端   融媒记者 杨萤萍


编者按

今年是杭温高铁开通之年,这是一件对磐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要事,将对我县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产生全方位、深层次的影响,县融媒体中心特别策划《坐着高铁来磐安》主题报道,分《山生四脉》《水通四江》《文汇四州》《花满四季》四大篇章,深入挖掘磐安各方面的优势和潜力,全面报道磐安各领域的基础和条件,激发全县上下“想高铁、谋高铁、干高铁”的干事创业热情,以抢抓高铁时代机遇,推动磐安高质量发展。

今推出《坐着高铁来磐安·文汇四州之磐安的婺文化(探源)》,从婺江源头九和乡出发,探寻和打捞婺文化在九和的传承和积淀,揭示九和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深沉的文化力量,引发大家对文化重要性的思考,增进大家对磐安的文化自信。

九和乡之后,县融媒体中心《坐着高铁来磐安·文汇四州》报道组还将持续深入全县各地采访报道《磐安的婺文化》《磐安的处文化》《磐安的越文化》和《磐安的台文化》,敬请垂注,并欢迎提供新闻线索。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谁敢相信烟柳古韵的原始江南小镇,九和比比皆是。三水潭、清峰、锦湖、九溪……一个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地名中,蕴含着“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智慧,三水潭村尤为突出。

W020240418339076425237.jpg

三水潭,一个被神奇山水偏爱的生态古村。三水潭之名,就因这方山水。从高空俯瞰,一条大畈溪从东穿村直行至村口后与西南方蜿蜒而来的毛阳溪相会,沉积出一个潭;双“溪”会合下行七八十步,又与东北方流来的上坞溪相合,三水齐聚木鱼山脚,又冲出一个石潭,潭水清澈见底,四季不干。三方水,两口潭,老祖宗取村名为“三水潭”。

dji_fly_20240416_104258_943_1713236138708_photo-01.jpg

我们跟随三水潭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放明,沿着大畈溪,走走停停。穿村而过的大畈溪是他们的母亲河,喝水烧饭、洗衣种菜,都依靠它。时至今日,村民仍引“婺江源头”之水作为主要水源。溪旁青砖黛瓦、古色古香的房子,也是一道风景线。一条条铺满青苔的窄巷,两边分布着两排旧房子,有青砖砌的,有乌石垒的。静静地,如同老者无声地讲述着三水潭的光阴故事。

W020240418339098700942.jpg
三水潭
W020240418339111225795.jpg

三水潭村确实“上年纪”了。据史料记载,明朝正德元年(1505年),新昌县彩烟湾里村杨氏第三十一世祖杨天瑞28岁时来三水潭村教书,喜欢这里的秀丽山水和淳朴民风,不久落户于此,子子孙孙就在这个小山村繁衍、生活,距今已有520年历史。

dji_fly_20240416_103240_929_1713236115786_photo-01.jpg

520年的积淀,三水潭饱含着历史的沧桑。废弃的三水潭小学、破败的木头屋子、长满青苔的青石板路、佝偻的老人……集聚的村落也曾经热闹喧嚣,孩童的欢笑声和鸡鸣狗吠交织成乡村最质朴的乐章。但她也如时间里的一粒尘埃,静默无声却在每一块风化的青砖和每一根斑驳的梁柱中,诉说着过往的辉煌。

W020240418339103503047.jpg
W020240418339105249819.jpg
W020240418339073427471.jpg
资源 1

520年的洗礼,三水潭积淀着深厚的底蕴。杨氏宗祠、廿四间、完整保留下来的180间古民居、县级文保点、全国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点……透过它们,来客能够清晰感受到这片土地上的沉寂和蕴含的希望。

W020240418339092846005.jpg

520年的风骨,三水潭是厚积山水的力量。三水潭被绵延不绝的青山包围,它们于四面八方绵延到村里,将山容万物的气质融入村民的心里。三水潭的水也是懂得爱人的,涓涓细流在漫漫春雨中积累了汪洋的力量,用一圈圈清澈见底的涟漪和一群群欢快畅游的石斑鱼,牵动往来的过客。

微风款款的春日,漫步三水潭,耳边是热闹的:溪泉响韵,鸟雀呼晴,风铃悠长。行至村文化礼堂,耳边忽闻悠长的戏曲唱词。杨放明循声望去,忽而跟唱起来,“越是艰险越向前,人民的力量定胜天……”

“您也会唱戏?”

“从小就学,三水潭人人都会唱婺剧嘞!三水潭的婺剧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

W020240418339086081471.jpg


W020240418339087869038.jpg

从杨放明口中得知,三水潭又名“婺江源头婺剧村”,有着深厚的婺剧文化底蕴。民国时期,三水潭村五六个村民自发成立了村中第一个曲班,自弹自唱自演,初具早期婺剧团雏形,他们时常聚在一起表演,为农忙闲暇之余的村民们带去精神享受。20世纪60年代初,三水潭组建了九和乡第一个婺剧团,所编排的《智取威虎山》《红色娘子军》等革命样板戏深受观众喜爱,《玉麒麟》《薛刚反唐》等曲目也广获东阳、天台等地群众好评。

W020240418339084473931.jpg
W020240418339091894055.jpg

村民张生岳的爷爷在清朝末年曾是当地出了名的婺剧正吹,会演奏笛子、长号等多种乐器;“唱戏书记”杨放明17岁开始学唱戏,一家12人组建戏班子,“浙江省第一个家庭婺剧团”就诞生在九和;谢守堂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角儿,年轻时曾练武,记性也特好,平时讲话有点沙哑,一旦上台根本不沙哑,嗓音特别洪亮,还会自编剧本……“一人一技,一村一戏。”杨放明开玩笑地说,“随便路上找几个人,都能凑成一台戏。”

W020240418339095792954.jpg

三水潭的婺剧文化底蕴,只需细细体会,无需多言。杨氏宗祠祠柱对联写道“戏剧繁荣出出竞歌新时代,舞台活跃人人争颂盛世春”;古老的廿四间开设了婺剧体验基地,集中展示了三水潭村的婺剧发展历史、表演过程、婺剧文化等;名家名角时常来村里采风、演出,农忙时在田间哼曲儿,农闲时三五成群一起唱曲儿,婺剧成了三水潭村民骨子里的文化基因。

*
婺剧
W020240418339094209443.jpg
W020240418339089525083.jpg

人间有戏,戏在人间。一方戏台,演尽人间悲欢离合;一段唱词,诉尽古今幽情暗恨。罗袖曳地,莲步轻移;唱腔圆润,道白端正。情至深处,67岁的村民杨国荣正坐于台上,自己敲打自己唱:“穿临海,跨雪原,气冲霄汉……”一方被青衣拂过的村落,一段被水袖点染过的岁月,这正是三水潭与众不同的所在。

村里有戏,戏里有人。受婺剧熏陶,三水潭村民言谈举止皆有型,举手投足都是戏,他们深谙“戏如人生”,把戏中刚毅、勇敢、豪迈的气质融入生活;他们也懂“人生如戏”,把生活中的困苦、不甘化作前行的力量,在小村庄中谱写自己的人生剧本,显露出“婺江源头婺剧村”的文化豪迈。





编辑:卢跃玮
相关阅读




/ 更多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200033   浙文非备(7)【2020】1号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14007599号-2   浙公网安备33072702100068号

主管:中共磐安县委宣传部   主办:磐安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