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飘扬┃横路头通路的关键力量
2021/12/06 来源:融磐安客户端   记者 傅高强 潘辉 卢樟海 周晓强

编者按

我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发扬伟大建党精神,坚定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团结一心,战胜一切困难险阻,取得了经济社会建设的显著成效。县融媒体中心开设“党旗飘扬·如磐历程”专栏,全面展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和人民群众生活巨变,敬请垂注。

横路头,意思是路的尽头,这也是方前镇一个村庄的名字。从方前集镇所在地前往横路头村,一路山峦叠嶂,溪涧纵横。落后的交通条件,一度制约着横路头村发展。1995年到1998年,横路头村在县委县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扶持下,以为民造福的初心和坚如磐石的决心,向一座座大山发起挑战,用四年时间,硬是靠双手在崇山峻岭间“啃”出一条17公里公路,演绎了当代版“愚公移山”。

从蜿蜒曲折的山道,到平整宽阔的柏油路;从出行基本靠双脚,到现在“抬脚上车”;从曾经的交通闭塞、偏远落后,到当下的畅通无阻。如今,横路头村干部群众正奋进在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上。日前,县融媒体中心记者走进横路头村,探寻横路头通路的奥秘。

党建路,砸锅卖铁修通途


方前镇横路头村地处磐安、天台、仙居三县交界的深山里,距离这三个县的县城均三四十公里。二十多年前,连绵的群山层层包围着这个仅100多户人家的小山村,只有一条崇山峻岭间的羊肠小道与外界沟通。

对于交通不便带来的苦楚,横路头村村民有着切肤之痛。在当地,曾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一担进一担出,牛肩头马脚骨……”说的是村里人油、盐、酱、醋都要下山到镇上买,像牛的肩头、马的腿,天天挑担爬山,饱尝苦楚无奈。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大山的阻隔让村民日子越过越苦,贫困的阴影挥之不去。修路,成了横路头村每个人心里的一个梦,也是历届村“两委”最渴望做的头等大事。

1993年,换届后的村“两委”将修路提上了议程。从小坑村到横路头村,要绕过两座大山,越过12道山涧和断崖,修路对该村而言似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时,村集体一分钱没有,村民们怎么也不敢相信新的村“两委”成员能帮大家圆上这个共同的梦。

面对质疑,村党支部下定决心:“即使砸锅卖铁,也要做通路!”1994年,为了道路勘测设计,村干部误工250多天,他们非但不要一分误工费,还自掏腰包捐款2000多元。时任村委会副主任施仁福常年在外做木工,当承担勘测设计任务的镇水管员因家里盖新房急于要请假回家时,他当即推掉已承接来的活计,和当时的另一位村委会副主任施先清一起赶到45公里外的水管员家,无偿为他家干了五天活,使水管员安心留下来勘测设计。

村干部的无私奉献凝聚起了村民的心,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相信,只要下定决心,就一定能修通这条路。

1995年农历正月初八,修路的第一声开山炮在冷水孔岭炸响,横路头200多名村民爬上岭头挖土撬石,冲天的干劲驱散了山间的寒气,也点燃了横路头村民的希望之火。时任村党支部书记施仁财回忆,当时村里将修路任务分配到每家每户,大家修路的热情高涨。有的妇女背着几个月大的孩子,与丈夫一起挖山修路;有的连续几天不吃午饭,饿着肚子坚守在工地上;有的干完农活,戴着矿灯“开夜工”修路。

1998年12月22日,历时4年,投资128万元,投工6万多工,填挖土石方60余万方,架设桥涵23座,简易的通村公路终于全线贯通。在通车典礼上,大大小小的板凳摆满了村头,一队车子在热烈的鞭炮声中缓缓驶进村里,横路头村几代人盼了多少年的“通路梦”终于实现了,全村老老少少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时任县长刘树枝在通车典礼上深有感触地说:“历史确实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你们还将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明天!”


生态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冬日的横路头放眼皆风景,古树、红花、山涧、人家。一路前行,瞧这弯弯山路,宛如一条长龙在大山腹地蜿蜒盘旋,时隐时现于层林之中。

横路头村民受困于大山之中,可这连绵的群山也回馈了横路头良好的生态。深山里修路,必影响原生植被。在道路建设中,生态问题怎么办?横路头村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在路线布设时,尽量减少占用良田,尽可能对古树进行避让,减低对原生植被的破坏;修路过程中,尽量减少因弃方造成的水土流失。

沿横路头村盘山路行至半程,有一座古树公园。漫步在绿茵草坪上,只见十几棵百年古树巍然耸立,村里的大人小孩聚集在古树下,有说有笑,一派祥和景象。

“这些古树陪伴了好几代人,村里祖祖辈辈都爱护古树,村民们早把古树当成‘自家人’。不让历时4年的修路工程损害古树,是每一个村民念念不忘的事。”横路头村党支部书记施海峰说。为了保护古树,道路勘测设计之初,所有村民就达成一致,提出古树不迁移,实行原地保护的方案。后经多方论证,克服重重困难,最终采用绕行施工的方案,尽可能给古树留出生存空间,使其继续健康生长,成为一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靓丽风景。

站在古树公园里,抬头望去,十余棵古树树冠相连,好像一片绿色的帷幕。村民施先江说,古树群是村民休闲的好去处,大家对古树都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在外的村民只要回来都会到树下坐坐看看。

近年来,为了进一步保护村内的“绿色古董”,横路头村及相关部门采取修筑支架、土壤施肥等措施改善古树生长环境,并持续开展病虫害防治和监测工作。与此同时,横路头村在古树周围设立围栏,树上挂上铭牌,围栏边立上警示牌,禁止人们随便进入,防止古树受到损害。


致富路,产业发展促共富


海拔600米,横路头村口,当年为纪念通路立的“小康路”石碑至今矗立在那里。

道路通,日子旺。回望过去,“小康路”真的带着村民奔了小康:简易公路缩短了横路头村与外界的时空距离,加快了人员、物资和信息流通,山上的毛竹、水果、药材、高山蔬菜源源不断销往杭州、宁波等城市,村民收入节节攀升;山下的建材、农资、生活用品直达村口,旧房变楼房,农屋变民宿,形形色色的电器成了家中寻常物,半数以上农户买了小车,日子彻底变了样。

施海峰感慨地说,如今,公交车开到家门口,游客走进大山里,不少在外奋斗的村民看到家乡发展前景,纷纷回家创业,横路头迎来崭新的发展机遇。

今年66岁的村民俞日江首先抓住了这次机会。2011年,在外经商多年的他感受到家乡日益便捷的交通后,怀着一份浓浓的乡情,毅然选择回乡创业,成立裕丰干果开发扶贫基地,流转荒山岗田地600余亩,种起了香榧。“通了路,客商来收购香榧就更加便捷,我的销售渠道也能不断地扩张。”俞日江信心十足。如今,俞日江的基地种植规模仍在扩大中,农忙季节,他还雇用本村不少剩余劳动力来基地帮工,增加村民收入。


【记者手记】


走出大山 世界就在眼前


磐安,“九山半水半分田”,素有“群山之祖、诸水之源”之称。“万山之国”的磐安,抬头见山,低头还是见山。受制于特殊地形地貌条件,大山深处的磐安,长期为山所阻,为路所困。人们仰叹高天,呼唤坦途。

重峦叠嶂,阻隔了人们通往山外的路,却阻隔不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开路、架桥……近四年光阴,横路头群众不等、不靠,不理会人们的质疑与嘲笑,战斗在悬崖绝壁上,倔强地修通了17公里的山路。这种“砸锅卖铁”也要通路的精神让人感动与钦佩。

“走不出大山,眼前是世界;走出了大山,世界在眼前。”长期以来,磐安正是秉持这股“横路头精神”,集全县之力,抢抓交通扶贫战略机遇,重点实施农村公路建设,搭上杭温高铁、金台铁路、诸永高速、杭绍台高速的“快车道”,不断打通交通“大动脉”,方便人民出行,畅通道路交通内外循环,促使磐安县经济社会发展。

如今,当人们指点磐安版图之时,可以惊喜地发现,往日闭塞、落后的交通已被境内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路网所取代。一座座桥梁横跨溪流两岸宛如腾飞巨龙;一条条公路如白练般蜿蜒崇山峻岭间。路,在磐安已不再令人望而兴叹,而是腾飞的希望所在。

走进大盘山,可赏险峰无限风光;走近横路头,可以真切感受到当代愚公精神。人活一世,总有追求,心中有光,才会前行。越深入横路头村,越能清楚感受到“横路头精神”的核心内容:忠诚于党、不负人民的奉献精神和劈山开路、逢水架桥的奋斗精神。这种精神永不过时,必将激励磐安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续写共富新篇。



编辑:傅乐芸
相关阅读




/ 更多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200033   浙文非备(7)【2020】1号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14007599号-2   浙公网安备33072702100068号

主管:中共磐安县委宣传部   主办:磐安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