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飘扬|文旅融合的发展推力
2022/01/11 来源:融磐安客户端   记者 傅高强 唐艳霞 张海峰

从挖掘乡村文化,到发展农业产业,再到组建党建联盟推动“组团发展”,地处深山的九和乡三水潭村重点发展“软实力”,打响了“婺剧品牌”,争取了一波“文化红利”。

近年来,九和乡突出“一溪、一路、一村、一镇”发展重点,全面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发挥特色优势,丰富产业体系,深化文旅融合,推动“组团发展”,全力争创共同富裕山区样板乡。其中,三水潭村充分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深挖文化“IP” 积聚发展“底气”


走进九和乡三水潭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系列带有浓郁婺剧特色的墙画,村文化礼堂里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诉说着婺剧在村里的历史……深入村里,听到悠扬的演奏声传来,虽然未来得及穿上精美的戏服,但一声声字正腔圆的戏腔似乎成了这个村习以为常的“配乐”。

“刚刚一曲叫《闹花台》,是婺剧中最有特色的一个协奏曲。”一大早,三水潭村村民杨彩林就拉着村里的兄弟们为大家上演了一场“婺剧秀”。今年75岁的杨彩林,在三水潭村算是老一辈的婺剧爱好者了,虽然是负责后台演奏,但他对于婺剧唱腔的精准把握,也不在台前演员之下。“我们后台演奏的人一般需要精通好几件乐器,这样可以随时顶得上用场。”杨彩林回忆,20多年的从艺生涯里,他跟随村里戏班子巡演了好几百场次,对戏曲文化有深厚的感情。

像杨彩林一样的老一辈婺剧爱好者,在三水潭村并不少见,如今不少年轻人也迷恋上婺剧的魅力,几乎谁都能哼上几句。全村390多人,有准专业唱功底子的有80多人,上台表演过婺剧的超过100人,用一句话总结三水潭村的婺剧戏曲文化,就是“一人一技、一户一戏”。据介绍,三水潭村在清朝末年,就出过有名的婺剧正吹,民国时期成立了村中曲班,上世纪六十年代组建了全乡第一个婺剧团,常受邀外出演戏,深受十里八乡喜爱。历史上的三水潭村,以婺剧戏班子出名,如今“家家户户入戏”更是这里的真实写照。2021年,中国戏曲梅花奖得主、金华艺术学校校长张建敏慕名来到三水潭村实地考察,指导婺剧村创建工作,她对村里的婺剧文化赞不绝口:“群众基础好,唱戏氛围浓”。


为充分发挥婺剧文化特色,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IP”,三水潭村不仅引入戏剧研学、戏迷培训和戏服制作等产业,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文化特色体现、宣传营销等投入,还推出晨起练功体验、和村民同台演绎婺剧等活动,同时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通过植入婺剧元素推进“微改造、精提升”工作,打造婺剧迷的“山水胜地”。如今,以婺剧为主题的创意在三水潭村随处可见,从农家乐的店招到房间名、菜名,从标识系统到路灯样式,从村口景观到绿化节点都有浓浓的婺剧元素。不仅如此,三水潭村的婺剧知识普及廊、经典婺剧墙画廊、婺剧坐唱班活动室、婺剧剧本创作室、婺剧传承陈列室、婺剧节目排练室、婺剧演出小广场以及当地婺剧人才榜、民间婺剧典故栏等设施设备齐全,让其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戏曲村”。


助推文旅“牵手”  强化共富“根基”


“哪里有婺剧,哪里就是他们向往的地方。”三水潭村村民杨存康开办的“伴山伴水”民宿刚接待了一批“闻戏而来”的游客。这批游客是婺剧戏迷,已经第3次踏进三水潭村。

为充分发挥婺剧产业优势,带动村民增收,三水潭村以当年村里的戏班子为基础,为山外的戏迷打造一个可游、可玩、可住、可享的婺剧文化主客共享空间。同时,村里还以村庄为核心,完善配套设施,通过游步道建设,将新老村庄、水潭、泄洪洞等景观有机串联,扩大了游客休闲休憩半径。为让村民都能享受村庄发展带来的“红利”,村里将游客根据实际情况“分配”到各个农户的民宿中,确保村民们有“稳定”的收入。2021年,三水潭村接待游客5000多人次,带动村民增收30余万元。

近年来,三水潭村持续推进新农村建设。在乡党委政府引导下,村里成立了共享农屋服务中心,大力发展乡村旅游。2019年6月,20家共享农屋正式对外营业,开业仅4个月,就接待游客30多批、1000多人,经济收入达8万多元,后续还加入全县“共享农屋 磐安山居”计划。“从建立之初就已经规划好了,不管是规模还是格局都是按照民宿的标准来。”三水潭村党支部书记杨放明告诉记者,共享农屋主要有“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农户+农户”“农户自主”等4种运营模式,引导农户提供拎包入住型、自在装修型、创客创意型等多样式农屋。

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同时,三水潭村也注重发展农业,茶叶是该村的首选。三水潭村茶叶种植面积有300多亩,相对于一个只有150户农户的村庄来说,几乎是“家家种茶,户户采收”。每年,农户们或将采摘下来的茶叶运出去销售,或者留在村里供游客消费,一年下来,全村茶叶产量超过1万斤,收入在300万元左右,强化了共富“根基”。除此之外,三水潭村还在共享农屋的基础上推出共享茶园,入住游客可免费到共享茶园采摘茶叶、炒制茶叶,旅游业态持续丰富。

未来,三水潭村将依托九和乡深挖婺剧传统文化,打造“婺江源头婺剧村”的共富品牌,进一步推动共享农屋产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构建“圈”状格局 凸显党建引领


依托资源优势、突出串珠成线、将利益相关的主体放到一个盘子来统筹考量……近年来,九和乡将“共享”写入乡村发展蓝图,以资源共享、发展福利共享的方式,将多个行政村纳入乡村"圈"状发展格局,助推共同富裕,三水潭村也不例外。

三水潭、九和、九溪、双联这几个村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是自身资源和优势最大限度发挥的“优化式组合”。三水潭村纳入乡村"圈"状发展格局后,通过新农村建设,硬化了道路,亮化了村庄,美化了环境,村庄“颜值”得到显著提升。同时以九和乡成立共享农屋服务中心为契机,通过“文化+旅游”路径助推乡村振兴,成为共享农屋的一个示范点。

去年以来,九和乡积极发挥党建联盟作用,夯实党建基础,深化“和合党建”工作品牌,建立“共享九和”党建联盟,以村村抱团发展的形式,把九和建成独具特色的“党建强乡”。同时,为加快村村之间“磨合”,全乡完善和创新党员管理制度,强化组织领导,为村子选好“带头人”。

从2017年“十美村”创建,到2019年的2A级旅游村、中国传统村落创建成功……作为村里的“老书记”,杨放明就是九和乡为三水潭村精挑细选的带头人。“不久前村里的联网公路通了,这是2021年村里比较重要的工程。”对于杨放明来说,村里每年的工作,都在他的“计划表”中,那条联通毛竹溪村和三水潭村的公路就是其中一项。毛竹溪村和三水潭村距离不远,由于历史变迁的原因,三水潭村大部分耕作田地在去往毛竹溪村的路的周边,为了方便两地村民出行,同时促进资源共享,在杨放明的规划和努力下,一条三公里长的通村公路“应运而生”。

作为村党支部书记,杨放明把“身体力行”当作人生信条。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婺剧“重做轻唱”的表演风格,潜移默化地影响杨放明实干做派的同时,使他浑身散发出剧中大花脸豪爽、忠勇的气质,带领三水潭村走向“共富”之路。

【记者手记】

乡村要发展 文化唱好戏


作为山区乡村,地理位置普遍远离区域经济发展中心的城镇,自然环境、资源禀赋都是一时难以改变的约束条件,普遍存在先天性的局限。不具备工业化、城镇化的基础,产业基本以农业为主导的前提下,发展文化产业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以三水潭村为例,“书记带头”发展婺剧文化,从家家户户入戏班到全村唱“农家戏”,最终打造了“婺江源头婺剧村”品牌,顺势解决乡村旅游经济的痛点难点,为地区文旅产业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当然,在乡村发展过程中,将文化产业“最大化”要避免千人一面。广袤农村天地宽,自然气候、资源禀赋、种植传统各不相同,因地制宜挖掘潜力、开发潜能,把人文理念、特色理念注入新农村建设之中,或依山傍山,或靠路依路,或随坡就势,根据不同村庄的地理环境采取不同的建设方式,做好“特色产业化”,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


编辑:楼俊俊
相关阅读




/ 更多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200033   浙文非备(7)【2020】1号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14007599号-2   浙公网安备33072702100068号

主管:中共磐安县委宣传部   主办:磐安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