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安记忆┃竹编,指尖上的艺术
2021/11/30 来源:融磐安客户端   记者 傅瑛侠

【讲述人名片】羊吟诗,男,1946年生,双峰乡大皿村人。他是一位与竹篾结下一生情缘的竹编艺人,至今已从业58年,先后获得金华市工艺美术大师、金华市首届“八婺工匠”等荣誉称号。其精湛的制作技艺曾被中央电视台、浙江电视台、浙江教育科技频道、金华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所报道。

微信图片_20211130191637.png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在中华传统文化里,中国人对竹子有一种特殊的情感,竹制品更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竹篮、竹箩、托篮、香篮、鞋篮、篾席、簈簟、佃箩、米筛等兼具实用性和艺术之美的竹制品,曾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不过,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一些传统手工艺逐渐走向衰落,曾经在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竹制品,也渐渐远离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但在大皿村,这门指尖上的传统技艺仍在76岁老人羊吟诗的手中精彩延续着。

在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小工坊内,羊吟诗正在细细打磨一根竹编篮子的竹篾,只见他神情专注,红润的脸上架着副老花眼镜,腰上绑着长长的围裙,坐在小竹椅上埋头细作。不一会儿,一小捆长粗竹片就变成厚度均匀、纤细轻薄的竹条。如果你仔细观察,就能发现他的十指满是厚厚的茧子,这是岁月留下的痕迹。

羊吟诗18岁学艺,三年后出师,掌握了一手竹编技艺。此后,他一边用此技艺谋生,一边打磨,精进手艺。到壮年生意行情最好时,村里不仅有三十多名篾匠,他还带起了不少徒弟。“那个时候请我做竹制品的人很多,每家每户都需要。”羊吟诗对自己的手艺蛮自豪,“大家都说我做得仔细,做得精巧。”

竹子在山上随处可见,但选择做蔑的合适材料得精挑细选。选材上首先必须要五年以上的竹子,其韧性才达到做蔑的要求。做成一个竹编制品,起码要一根大竹、六根小竹,竹子的大小往往在它破土生长的时候就基本定性。选用的竹子要竹节板正,没有疤痕,只有这样才不会影响竹编制品的美观度。

微信图片_20211130191655.png

材料选好之后,就开始用竹刀破竹剖片。这是一项技术活,别看羊吟诗操作起来轻松自如,但一般人很难做到将一根竹子破成竹丝并且不断裂,这便是老手艺人的绝技。手工竹编制品的工序复杂,准备也很繁琐,光一个普通的菜篮子,竹篾和骨架的类型就需要多种。羊吟诗的小小工坊里,放着许多辅助工具,除了剖竹的刀具,还有调整竹篾大小、厚薄的种种工具。如竹片从“剑门”过,便能固定竹篾的宽度,细的竹丝能够做到毫米的程度。竹篾和骨架的准备往往耗时长久,等一切就绪,再将准备好的竹篾和骨架在水里浸泡二十天,再蒸上两个小时,以增加韧性,防蛀防断。

最后的编织工序,羊吟诗最驾轻就熟。做竹编没有图纸,大小形状全都在篾匠的脑子里,羊吟诗就是根据经验和感觉,加上自己的一些创造进行手工艺品制作。编织手提篮一般从底部开始往上编,竹篾和骨架边编边加,用篾尺给竹篾穿插,每一根竹篾之间的距离相等,方向平行,互相咬合。一个精巧耐用的竹编篮慢慢在他翻飞的指尖成型。

手工竹编制品固然算不上最耐用,但即使如此,也比人们想象中的要贵重许多。羊吟诗随手拿起手边的一个篮子,介绍说,“这是过去女子婚嫁必备的‘七件套’之一。‘七件套’之中,有送餐的提篮、火笼等,都是日用生活器具。以前农村女子出嫁前,有条件的人家都会请篾匠到家里来做篮子。这些篮子要求高,必须做得精细,基本上一个篮子要花上三个月。”因为耗时长,做工精细,外观精美,如今这样一个竹篮的售价在千元以上,而买齐“七件套”,则要近万元。

“现在有些城里来的游客不理解为什么一个竹篮子这么贵,但是做这样的一个手提篮,需要花半个多月时间,算下来其实真不贵,就是一点血汗钱,好歹它也是一项技术活。”羊吟诗老人常常感到很无奈,因为做篾匠是一件慢工出细活的苦差事,又很难达到年轻人满意的收入,随着竹制品在生活中的“用武之地”越来越受限,传统篾匠的营生很难再维系。他自己的儿女也没有选择这个行当,年轻时带的徒弟已转行各行各业,传承手艺这件事,成了深埋在他心底的遗憾。

“年轻时靠这门手艺养家糊口,养大了四个女儿,那时候,同村做篾匠的有30多人,现在,剩下的寥寥无几。但只要我做得动,就会一直把篾匠这个行当做下去。”羊吟诗眼里有着理想的光芒,一脸坚毅。“这是咱老祖宗传下来的老手艺。”他给孙女们提前准备了婚嫁“七件套”,希望子孙后代能记得这门指尖上的艺术。

编辑:叶江垚
相关阅读




/ 更多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200033   浙文非备(7)【2020】1号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14007599号-2   浙公网安备33072702100068号

主管:中共磐安县委宣传部   主办:磐安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