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安记忆│一口炒米糕 一生的“年味”
2022/01/24 来源:融磐安客户端   记者 甘凯


【讲述人名片】李波兰,玉山镇岭口村人,现年49岁,小时候跟母亲学得一手炒米糕制作技艺,长大后进入当地食品厂工作,如今经营着一家副食糕点铺,她的一生与“粉面粥汤”息息相关。一块块小小的炒米糕,可以佐茶,可以充饥,亦是无数人心中难以割舍的“年味”。

回望漫漫历史长河,饮食文化穿越千秋万载,陪伴人类走出荒蛮,摆脱愚昧,踏进文明。如今万家灯火,烟火味浓,但“年味”却总能激荡岁月沉淀,勾起无尽乡思。春节临近,小城磐安的空气中逐渐弥漫食物芳香,家家户户都在忙着赶制腊肉、香肠、土索面、炒米糕等各种乡间传统美食,它们将用来犒赏在外拼搏、即将归家的亲人。

1月12日,腊月初十那天,为期近一周的时阴时雨天气暂歇,清晨的阳光穿过雾霭,照射在玉山镇岭口村。吃完早饭的村民李波兰,在后厨紧张地忙碌着。当天,她要制作20余斤炒米糕。

由于加工经验丰富,为人谦和,价格公道,李波兰在玉山镇小有名气,虽然很早就有客户电话预订,但她却选择腊月初十开始动手,因为她在等待一个人的出现。那天,远在福建泉州求学的儿子胡宏锐放寒假回家,刚刚出炉的炒米糕最是美味,作为一位母亲,李波兰希望把这作为充满爱意的见面礼。

制作炒米糕是一场“水与火”的交融过程。起锅注水,干燥的柴火在炉膛里猛烈燃烧,锅中的冷水慢慢升温泛起点点水泡,李波兰将早已准备好的20斤糙米倒进锅中,只需浸泡片刻就可用笊篱捞出放凉备用。

沥干的米粒继续下锅干炒。由于锅内不加一滴油一粒盐,农家土灶火候又难以把握,极易炒糊炒焦或夹生(未炒透),初学者在这一步大都会出状况。李波兰面对满满当当一大锅原材料挺从容,她挥舞手中的长柄锅铲,上下搅动,快速翻炒。待李波兰的脸颊微微泛红时,米粒逐渐被炒制成金黄色,炒米的香味弥漫了整个屋子。

磨粉是制作过程中最为耗时耗力的环节。李波兰和丈夫合力从家中储藏室中取出早已清洗干净,重达百斤的石磨,通过石磨将炒米磨成细米粉。石磨碾粉作为一种充满古韵的乡村技艺,这两块小小磨盘已不知见证了多少代人的生计,却依然勤勤恳恳如“老黄牛”般帮助每个需要它的村民。李波兰一圈圈地转动石磨,不知疲倦,时间仿佛转回到自己幼时,站立在母亲身旁,看着母亲一边用饭勺舀起米粒注入磨眼,一边和自己轻轻哼起乡间小调的匆匆岁月。

一番辛苦后,接下来是充满甜蜜的一步——熬糖水。正宗的炒米糕吃起来除了干爽酥脆,还带着一些清甜,而这有赖于糖水的功效。盛出炒米重新洗锅后,按照1:1的比例,倒入4碗凉水和4碗白砂糖,搅拌白糖使其融于清水,直至能用勺子舀起连绵成线不断的糖汁。

调糕粉看似简单,却能看出手艺人的真正水平和制作良心。芝麻、糖水、米粉,三者缺一不可。芝麻,被称为“八谷”之冠。常吃芝麻,可使皮肤保持柔嫩光滑,也能降低胆固醇,延缓衰老。经验丰富的炒米糕制作师傅选择的芝麻大都为本地特产,且需当天炒制,放置至常温。李波兰拿出一个不锈钢盆,里面装着她刚刚炒香炒熟的黑芝麻。她在方形砧板上铺上一层厚厚米粉,再注入糖水,加入适量芝麻,用特制的工具来回擀摁,做到手捏成型不散才可。

模压成型是很有画面感、仪式感的一道工序。李波兰制作的炒米糕造型各异、精致美观。荷花、兰草、鸳鸯、金鱼、蝴蝶、福字……每一款样式都寄托着平安吉祥、年年有余等美好寓意。要想品尝到寓意美好的炒米糕,李波兰拿出压箱底的宝贝——一套从母亲手中传承下来的木质模具。她将调好的糕粉用力按压进模具中,做到严丝合缝、完美无缺后,再用塑料刮刀剔去周边露出的多余糕粉,接着用一块与模具等长等宽、表面平滑的木条敲击,“啪”的一声,借着这股反作用力,装填成型的糕块就从模具中轻松脱落。

最后的烘烤是成就美味的关键。碳炉开烧,上方设置铁架,再垫上干净的纸张,李波兰如捧“婴儿”般将一个个模压成型的糕块小心地移置到上面。这个环节,必须用极小的火慢烤,否则易焦,功亏一篑。蹲坐在碳炉前,她不时翻动,经过20分钟的悉心烤制,炒米糕才真正大功告成。取一块放入口中,轻轻一嚼,米香四溢,令人回味无穷。

“每个制造和享用美食的人,无不历经江湖夜雨,期待桃李春风。”吃完这口炒米糕,坐定心神,和家人共同等待新年的到来,不必刻意感怀,收拾好心情,期待来年好光景。

编辑:叶江垚
相关阅读




/ 更多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200033   浙文非备(7)【2020】1号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14007599号-2   浙公网安备33072702100068号

主管:中共磐安县委宣传部   主办:磐安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