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安记忆│宫灯:多“材”多“艺” 交融合一
2022/05/17 来源:融磐安客户端   记者 应羽淇

【讲述人名片】傅天法,1967年出生,安文街道东川村人。16岁开始学习制作宫灯,打磨技艺近40年,尤其擅长明清宫灯制作。他制作的宫灯雍容华贵,集木工、雕刻、绘画等多种传统工艺于一体。产品不仅远销海内外,还时常出现在各大热门影视剧中。2017年,他入选第四批磐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宫灯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走进傅天法的工作室,映入眼帘的是各式各样古色古香的宫灯,造型有一层、两层、三层,形状有圆形、长方形、多边形,颜色分黄、金、红、褐等,大型宫灯高约2米,小的宫灯模型则可在掌上把玩。

“这是我正在制作的宫灯,细分需要56道工序,有63个零部件。”傅天法拿起一盏宫灯介绍,“最具代表性的宫灯是传统六方宫灯,它的造型端庄,肃穆、稳重,与古建筑艺术相得益彰,是市面上最常见的宫灯。”

缓缓转动六方宫灯,只见灯体大致分为三部分,最上方部分是六个向外伸出的雕刻龙头,连接凤角,形成一个镂空木架,下部第二部分向内略收,由六根灯柱支撑,衔接上下,第三部分是可站立的下龙角。三部分构成宫灯的骨架,中间安装木制画框。

宫灯的木制画分两部分,上面叫上层围子,下面叫下层围子,再加上前后上下镂空图案,上面部分探出来,下面部分缩进去,很像古建中的垂花门。宫灯整体造型生动,六根灯柱上的花牙子(雕刻的造型)图案及上面龙头下小柱上的花牙子图案玲珑剔透,镂空部分雕刻精细,有着比剪纸更加立体、厚重的艺术感。

“简单来说,56道工序可以概括为取料、拉花、雕刻、组装、油漆、贴羊皮等6个大类,每一个环节都可以算是一个工种。”傅天法说。

取料看似简单,却是考验手艺人的第一道难题。傅天法的手上有两处明显的刀疤,有次取料差点失去他的两个手指。“刀是我的主要工具,刚刚学这门手艺的时候没少吃苦。后来就明白了一个道理,做手艺首先要静下心来。”

一盏宫灯手工取料需要半天时间。根据灯的大小,将4米多长的木料切割成不同尺寸的木条,刨光、打圆、分条,将粗料准备好。下一步,将木条的两端制作成榫卯结构,完成细料制作。带有榫卯结构的木条是宫灯的骨架,从力学角度看,传统六方宫灯骨架与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结构“四梁八柱”相似,蕴含着传统木艺智慧。

“术业有专攻,为了更好地呈现扇面图案,拉花和雕刻分开进行。”为此,傅天法将雕刻工作移交给专业师傅,自己则做好龙头、凤角、下龙角的拉花工作。

当宫灯的各零部件一一完成,组装是对前期各环节工作质量的总检验。“我们采用的是老祖宗的智慧——榫卯工艺,没用一滴胶水,所有木条毫米之差就可能安装不进去,间隙宽松则灯型不稳、摇晃难看。”

“在没有机器的年代,匠人的手就是尺,想要最后宫灯严丝合缝拼到一起,考验的就是手艺人每一个环节的手上功夫。”傅天法取出准备好的木条拿在手上反复对比,“现在用机器生产,尺寸基本上不会有太大差距,但质量不一定比传统手工好。”

傅天法介绍,由于宫灯起初只限于宫廷,所以制作宫灯的原材料多用紫檀、红木、花梨、楠木或结合黄杨木镶嵌镂空花牙子以求变化,用高档木料制成,用手工磨光,采用烫蜡涂饰宫灯表面,不但防潮湿而且有柔和自然的光泽,木料不易变形,且经久耐看。

  宫

  灯



油漆、贴羊皮是对宫灯“锦上添花”。

上色喷漆后的宫灯色彩斑斓,不易受潮,保存更长久。宫灯上色,要根据情境选择合适的颜色,融合到特定的环境中。“几年前为电视剧《延禧攻略》制作全剧宫灯,该剧是清朝剧,造型、颜色就要参考当时的历史背景。”傅天法说。

贴羊皮是传统术语,原意是在木制扇面上贴上羊皮画,也可以是水胶刷过的纱布、带有图案的玻璃面。当下更多采用的是人造羊皮,上有精美绘画、吉祥寓意,如山水、走兽、花鸟、人物,都颇受人们欢迎。

  有人认为,红灯笼就是宫灯,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宫灯始于东汉,盛于隋唐,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它以雍容华贵、充满宫廷气派而闻名于世。一盏宫灯从设计到制作,最后呈现出的整体效果,每一步都蕴含着极高的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一盏宫灯就是一件“集大成”的艺术品。

编辑:陈紫婷
相关阅读




/ 更多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200033   浙文非备(7)【2020】1号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14007599号-2   浙公网安备33072702100068号

主管:中共磐安县委宣传部   主办:磐安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