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全会精神 奋力打造八张金名片┃深化“千万工程” 打造“和美乡村”金名片
2020/08/18 来源:磐安新闻网   记者 卢明

县委十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县政府十三届七次全体会议提出,要围绕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破题,持续深化“千万工程”和“和美乡村”、美丽城镇建设,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居民持续增收,更大力度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提高城乡融合发展的成色,做出山区县的特色样本。

打造磐安“和美乡村”金名片,必须持续深化“千万工程”。“三农”工作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决战决胜高水平全面小康的重要内容,是如期实现今年各项目标任务的重要保障。决战决胜时刻,县相关部门、乡镇要闻令而动,以等不起、坐不住、慢不得的使命担当,坚决贯彻县委县政府全会精神,打造“和美乡村”金名片。

每天一大早,大山谷家庭农场负责人应福禄都会及时将新鲜生姜送到客户手上。“外地客户就是看中了我们好山好水种出来的生姜品质好。”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记忆中父辈砍柴伐木“卖山林”到现在种售“生态姜”,自2010年开始,10年间应福禄的生姜收购量从每年两三万斤增加到如今的近三十万斤。应福禄的生姜销量增加了近十倍,可以说是我县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缩影。

近年来,我县农业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强化强农惠农富农工作力度,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并取得明显成效。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0万亩、耕地质量等级提升2.6万亩、垦造耕地1000亩、旱改水1000亩、建设用地复垦100亩。通过持续多年扶持培育,我县已基本形成中药材、茶叶、食用菌、高山蔬菜、生态畜牧业等五大主导农业产业,其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85%以上。“磐五味”获中国驰名商标,白术、元胡、玄参、贝母、白芍占全国产量2成以上;“磐安云峰”获评“中华文化名茶”称号,品牌价值达18.01亿元;“磐安香菇”品牌价值达23亿元,全国排名第2位;玉山台地单季茭白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连片高山茭白基地;我县先后获得“中国药材之乡”“中国香菇之乡”“中国生态龙井茶之乡”“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中国高山茭白之乡”等国字号招牌。

头顶国字号招牌,是一种肯定,更是一种压力和鞭策。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陈飞认为,民以食为天,农业丰则基础强,打造“和美乡村”金名片,要大力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强化乡村振兴产业支撑。助力农业发展,要聚焦平台建设,做强现代农业“新引擎”。下一步,该局将优化平台建设,通过立足特色,深耕主导产业,深挖发展潜力,以8个万亩特色农业基地建设为重点,着力打造现代农业“12581”平台,推进产业提升,实现规模化、品牌化、生态化、效益化,开展主导产业全产业链建设,做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服务;聚焦绿色优质,推进生态化发展,抓好省级、市级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积极推进农业全程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农村沼气使用率,推进秸秆资源化利用,加大农业生产监管和执法力度,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省级监测合格率达98%以上;加快现代农业步伐,实施品牌战略,加大技术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努力完成3个高品质绿色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实施品牌强农工程,加大品牌宣传,不断提升“磐五味”“磐安云峰”“磐安香菇”地方公共农产品品牌价值,加快“三品一标”培育,主要食用农产品“三品”认证率达56%以上;加快高标田建设项目实施,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2.53万亩;继续推进农业“标准地”改革,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让农民共享改革红利。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这是九和乡田野美景的真实写照。新房林立,精致小景,景在村中,村融景中,吸引游客纷至沓来,亲近大自然。

从“种种砍砍”变“走走看看”,九和人放下砍柴刀,在家就能吃上绿水青山“旅游饭”,这得益于该乡不断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

九和乡党委书记胡海波认为,安居才能乐业,农村稳则社会安,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要的是改善人居环境,把农村打造成人人向往的地方。

2019年,九和乡打响旧村改造扫尾攻坚战,累计拆除上俞、岩甲、山儿头等村260户、2.3万平方米旧房,宿坑、九龙、孔潭等村完成旧村改造扫尾。以“拆整创”集中攻坚为抓手,全域推进环境整治,累计拆除危旧房326间、旱厕272个,清理乱堆乱放2000余处;以森林城镇、一村万树创建为载体,全力打造八达溪沿线景观。通过努力,九和乡村村通过“十美村”“十美整洁村”验收,九和人居环境实现从“几处美”向“处处美”转变,获浙江省美丽乡村示范乡称号。

实施“千万工程”,精心呵护绿水青山,千方百计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生态是九和乡最大的资源和优势,如何发挥优势,把“美丽资源”变成“美丽经济”,九和乡还需下一番苦功夫。

打造“和美乡村”金名片,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2020年是九和从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变的关键之年,该乡将以“千万工程”为抓手,深入挖掘“和”文化,围绕“一溪一路一村一镇”推进乡村振兴。继续以八达溪生态廊道为抓手,加快生态绿道建设,建设2公里沿溪生态绿道,开展河道美化工程,通过3至5年努力,让八达溪实现景美、水美,串点成线;开展市级四好农村路示范乡镇创建,开展东尚线局部拓宽,争取尚湖至九和段实现路面白改黑;继续推进三水潭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和开发,组织开展老屋维修工程,开展招商引资,引入社会资本,让三水潭成为九和发展的重要引擎;以九和集镇为中心,融合三水潭村、九溪村,打造森林康养小镇,推进共享农屋建设,开发各类共享产品,形成共享农屋九和品牌。

盛夏季节,正是猕猴桃的重要生长期,尚湖镇家庭农场业主陈爱良正忙着给自家的猕猴桃疏果。受惠于助农好政策,如今农场种植果蔬面积有100多亩,年收入达60多万元,这是陈爱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陈爱良每年都要向大王村支付十万元左右租金,同时雇用村民帮忙采摘,带动周边村民就业增收。

一家农场多方受惠。尚湖镇推行“基地+公司+农户”的运作模式,是培育新型农业主体的一种有效手段。近年来,尚湖镇以农业供给侧改革为主线,把农业产业化作为攻坚全面小康的重要抓手,发展生态农业,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转变,让更多农户依托产业发展走上致富之路。

近年来,尚湖镇持续深入“多元化”发展,助力乡村产业振兴。2016年,该镇与磐安山水涧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签约,成功打造了风崖谷旅游景区。周边村民闻风而动,办起了农家乐,岭干村的婺江源农庄便是其中一家,每年收入十几万元。依托景区,全村现有16家农家乐、共享农屋,直接或间接解决了周边近四百名村民的就业问题。在农业农村局的扶持下,该镇建设“光伏扶贫”项目,共与12家企业及集体物业签订租用协议,该项目建成后,每年能产生150万元收益,大大增加集体经济薄弱村的经营性收入,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引进蓝莓基地、香榧基地、猕猴桃—湖羊循环养殖基地等农业基地16个,不仅增加农民的产业收入,同时又拓宽了闲置劳动力的就业途径。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镇党委书记周湘南认为,“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农民增收,尚湖镇将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重点推进磐新线、方山线沿线新农村建设,以尚湖集镇为核心,以主打生态农业的下溪滩村和山水观光的西岭村为“两翼”,全力推进美丽城镇建设;做优传统农业,紧扣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全面推动荷花塘畈和大家古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程落地见效,深入推进“三个万亩”(万亩茶园、万亩香榧、万亩茭白)农业产业化工程,加快药乡蜂谷项目建设,培育发展“金线莲”产业,加快农民增收步伐;做好工业平台建设,扶优扶强现有企业,鼓励本地村民到本地企业上班。

“和美乡村”建设改善的是环境,推动的是发展,受惠的是百姓。“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深化“千万工程”,打造“和美乡村”金名片,我们有绿色的底色、生态的底气,只要全县上下同欲、奋勇拼搏、持之以恒,磐安事必成、业必兴。

编辑:孔海燕
相关阅读




/ 更多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200033   浙文非备(7)【2020】1号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14007599号-2   浙公网安备33072702100068号

主管:中共磐安县委宣传部   主办:磐安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