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打锡40载
2020/11/30 来源:磐安新闻网   实习记者 羊颖颖

初冬的一个上午,56岁的陈阳师傅坐在家门口收拾着自己的行当,为第二天出门打锡(俗称“打蜡”)做准备。

超级截屏_20201130_221015.png

陈阳是新渥街道庄基社区金山自然村人,家境不好的他少年早早辍学,其时,恰巧永康有个锡匠到村里招收徒弟,16岁的陈阳在得到父母的支持下一个人到永康学艺。

屈指算来,陈阳已经打了40年的锡器。小火炉、几口大小不一的坩埚、小锤、剪刀、圆规、尺子、模具板……林林总总有十多样,这些“行头”是他的必备工具,只要外出揽活,就会随身携带。回忆自己的从业生涯,陈阳感慨颇多:“以前全家人都指望着这个行当维持生计,为了赚钱我一年到头都在外面转,总担心没生意赚不到钱。”

超级截屏_20201130_221154.png

打锡是件艰苦繁琐的工作,需要将锡块熔化成液体,倒入模具冷却成锡箔后,再根据需要,用圆规、尺子画线,用剪刀剪成所需的尺寸、形状,最后还要雕刻上花纹。刚开始的时候,陈阳没少挨师傅的骂,为了证明自己能力,陈阳总是私下偷偷练习。出师后,陈阳与另一名新人一起搭档做了两年,然后开始自己单干。

以前,陈阳出门做活都是挑一副行头,一头是打锡的工具,一头是铺盖卷,走街串巷吆喝着“打锡壶咯”,见到有人问询,就放下担子拿出样品让大家观看。客源的不稳定导致他的食宿常常没有着落,运气好时能有好几家邀约,那可以在主家(第一家)吃住,所打的锡器只收成本费,不收工资;运气不好时,就只能忍着饥饿,等这天完工后再找地方解决吃饭、住宿问题。

时代变迁,现在一只手机就能给陈阳带来客源,有意打锡器的顾客可以直接给他打电话。此外,陈阳儿子还帮他在微信上宣传,将各式样品拍成图片放到朋友圈,坐等客户联系业务,接单后,根据要求进行加工,然后再邮寄给对方。近两个月,陈阳只开了三次工,都是帮附近村民制作嫁妆用锡器,一次三千五百元左右的加工费。

陈阳说,自己就是通过打锡这个行当,家境逐渐殷实起来,有了现在的富足生活。虽然现在打锡已不是家庭唯一的经济收入来源了,但他还是对这个老行当有感情,只要客户有需求,还会继续帮助加工。

编辑:孔海燕
相关阅读




/ 更多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200033   浙文非备(7)【2020】1号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14007599号-2   浙公网安备33072702100068号

主管:中共磐安县委宣传部   主办:磐安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