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磐安新闻网 > 服务频道>文学
大盘山丨一篇迟到40年的报道
2024/02/29 来源:融磐安客户端   陈鹿鸣

早在1984年,我就酝酿写一篇关于蒋师傅的文章,也许是工作忙,也许是偷懒,一次次想动笔,一次次落空。蒋师傅何许人也?值得我如此心心念念,乃至40年过去了也没忘记!其实,蒋师傅只是原磐安机械厂一名普普通通的工人,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但他的事迹却值得一写。

1988年县劳动服务公司现场方位照片1.jpg资料图

蒋师傅,姓蒋名乃川,浙江临海人,1928年6月出生,14岁进厂当童工,1956年到磐安谋生,后来与其他七人联合创办了安文农机厂,工友们都尊称他为“蒋师傅”。那时搞合作化,安文农机厂为集体企业,由木业社、篦业社、铁业社等组成,产品主要是犁、耙、锄头等农具和锅、盆等生活用品,自产自销,都是手艺活,隶属手管局领导。就是这样一家名不经传的小厂,改革开放后,却成了轰动一时的名厂——磐安机械厂。

磐安机械厂由安文农机厂转变而来。它生产的榨油机、薯类分离机和磐安木工机械厂生产的断木机,号称“磐三机”,行销全国各地,其中榨油机还上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成了轰动全县上下的新闻。

这台榨油机是磐安机械厂工人自主研发、自主销售的机械设备,自然也离不开蒋师傅的参与和智慧。

我最早认识蒋师傅时才五六岁,也就是1965年前后,我跟随父亲在大盘公社,大盘学田村曾经是国民党县政府所在地,不知何来有一台日本人侵华时留下的立式柴油机,可用来碾米、磨面,但是这台老掉牙的柴油机,三天两头损坏,村民们对它一筹莫展,经常请蒋师傅来修理。小时候爱热闹、看稀奇,每当请来蒋师傅,村民们都夹道欢迎,我也在其中。说来也怪,这台柴油机经蒋师傅七搞八搞就“喷喷喷”发动起来,又可碾米磨面了。如果没有这台柴油机,村民们碾米只能靠人工稻臼椿米,水碓磨玉米粉。难怪村民们如此欢迎蒋师傅。

DSC_3795.JPG资料图

1981年,我在大盘参加工作,1982年,调到磐安机械厂,学做机床车工,与作刨工蒋师傅同在金工车间,工作上有了交集。车间里的师傅们每每说起蒋师傅都赞不绝口,说他绝顶聪明,我也就有意识地关注蒋师傅的一言一行。为什么呢?说来也算滑稽,当年的我有一个文学梦,想成为一名作家,报刊上常常有我的文章发表。从那时起,我就有心写一篇关于蒋师傳搞发明创造的文章,并进行了深入采访。可由于种种原因,我一直没有动笔,直到40年后的今天,我才下决心一定要把蒋师傅的事迹写出来。

1991年 海螺桥.jpg资料图

当年,安文农机厂为集体企业,干的都是木业、篦工、打铁的手艺活,蒋师傅一身机械技术没什么用武之地。好在蒋师傅从临海来,比磐安山里人见识广,凭着自己的聪明劲,他发明制作了磐安第一辆木头自行车,用皮带作为传动力,人坐上去还真能骑上一段路。因为当时铁很稀缺,所以只能用木头制作。

1958年大跃进,蒋师傅又发明了木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让磐安首次亮起了电灯。大概五十岁上下的磐安人都依稀记得我县有一条石板街,但这条石板街怎么来的?干什么用的?十之八九的人可能都不知道。原来这条石板街就是当年蒋师傅制造木轮机发电用的水渠。由于当时安文街仅三四米宽,中间开挖了一条一米多宽的水渠后,街道两边只剩下一米多宽,给村民出行带来不便,所以,就在水渠上盖上青石板,下面流水发电,上面可以走人。不信,你可以去有青石板古街的地方看看。

三棵树3.jpg资料图

这条水渠石板街从上街头红花弄老药店处接壤,至下街头三棵树止,木轮水电站就建在三棵树边上,利用水渠与文溪的高落差,带动木轮机(也就是水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蒋师傅自己命名为木轮机),从此,古城磐安有了电灯。当然,这个水电站规模很小,不可能供应全城用电,它的意义主要表现在磐安有电的历史。真正让居民用上电的是后来的光明电厂,由柴油机发电,人们通常叫火电厂。

1960年,永康创办了手扶拖拉机厂,拖拉机头上有个重要部件活塞缸套,制作要求十分精密,内壁误差正负二丝,相当于头发丝的十分之一间隙。蒋师傅十分聪明,就自主发明了一台行磨机,专门生产活塞缸套,为拖拉机厂作配套。从此,安文农机厂有了生产机械的雏形。

45磐城新亮点--曹献麟.JPG

资料图

就这样小打小闹,1983年磐安复县后,安文农机厂变成了磐安机械厂,蒋师傅与工人师傅一起研制开发了初具现代意义的机械榨油机,取代了过去木楔式手工榨油,解放了生产力。由于初创机械生产,机械化程度较低,好多零部件都依靠手工生产,生产榨油机用到一个零件叫衬套,这个衬套毛坯大约五六斤重,当时全凭铁匠师徒两人人工锻造,累死累活一天八九个小时只能锻造两个衬套。蒋师傅看在眼里,心里又琢磨开了,他在业余时间,利用厂里废料,发明了一台锻造机,一个人一天可以锻造八只衬套,不仅效率提高,关键是大大减轻了铁匠师傅的体力。

衬套的生产效率提高了,机脚产量却又拖了后腿,整体产量还是上不去,蒋师傅又开始动脑筋。机脚是榨油机的骨架部分,榨轴就安装在两只机脚上,其间有两个孔安装要求很高,误差不能超过二丝。当时厂里有一台镗床,价值十多万元,但一天仅能镗两只机脚,效率很低,厂里有心增加一台,但在上世纪80年代要一下子拿出十多万元钱,不亚于一个天文数字。结果,你猜对了,蒋师傅又发明了一台土镗床,八小时能镗八只机脚,效率一下子提高了四倍,一天三班倒,产量提高了十二倍,而制作土镗床的费用不足千元。

图五[2].jpg资料图

1985年,我调到其他厂工作,与蒋师傅接触减少,他的事迹就没再深入了解。后来我到了金华工作,与蒋师傅也一直没有见面,多年以后,听说蒋师傅去世了,心里一直很难过,值此春节空闲,我下定决心,写此文章,借以纪念。


编辑:卢跃玮
相关阅读




/ 更多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200033   浙文非备(7)【2020】1号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14007599号-2   浙公网安备33072702100068号

主管:中共磐安县委宣传部   主办:磐安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