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地名故事┃墨林村:翰墨传家 文士如林
2021/11/29 来源:融磐安客户端   记者 应燕航

青山环抱,绿水相拥,老屋连绵成片,黛瓦参差错落……秋冬时节,走进安文街道墨林村,你可以搬个板凳惬意地在四合院里看人来人往,聊家长里短,直到夜色降临。

墨林村位于安文街道东南部,距县城12公里,是我县六大花谷之一——“百里樱花谷”的第一村。据《墨林郑氏宗谱》载,该村始祖、元代进士郑境之子郑讴(仲八)于元统年间从窈川迁居墨林,这里民风淳朴,人文资源丰富,传统民居保存较多,庭院鳞次栉比。

郑境,字子奇,元代大德四年(1300)庚子科进士,授江南道提举。他为官清廉,非义之财,一介不取,终其一生,四壁萧然。据史料记载,英宗至治元年(1321),郑境辞归养母,居家孝伺父母,一举一行,必禀命而后行,年五十五父母亡,辟踊哀号,水不入口。乡亲如有困难,尽力帮助。一生淡泊宁静,以致书籍之外,一无所嗜。元时,郑境曾参与修编《通志》,为一代文人。他推崇以文化人,重视教育,嘱咐其后人要“翰墨传家”,期望“文士如林”,又见其地森林茂密,荫翳浓郁,故称墨林。

墨林村以郑、陈、张三姓氏居多,其中以郑氏村民为主。墨林村自郑氏迁基至今已近800年历史。800年来,各姓村人和睦相处,村庄文明气息浓郁。

墨林村人文资源丰富,村落传统建筑连片分布,现存的历史建筑大多是明、清、民国时期建筑,婺州山地风格,最久的迄今为止已有400多年历史。古村内三合院建筑博百家之长,聚灵气精华,风格独树一帜。其中有保护价值的有义和堂、厅门堂民居、兴隆庙、上新屋民居、永德廊桥等10多处。

村里年长者介绍,义和堂根据郑讴“翰墨传家,文士如林”的期望,按“文房四宝”设计建造,以金墩山两棵至今800多年树龄的红豆杉为“笔”,以前门塘做“砚池”,以长48米、宽15米铺有河石的义和堂院场做“墨”,以村边六十秤、三十秤等田为“纸”。随着明朝后期郑氏人口的不断繁衍,又分为圆、亨、利、贞四房,分别建有塘口下、四常院、四方台门、新屋等三合院落,后有陈氏、张氏等氏族迁入,又分别建有坑干新渥院、张氏台门等院落。

义和堂前有一个很大的池塘名曰“厅门塘”,石栏上写着“前塘映月”四字,令人称奇的是塘中央总有水泡不断往上冒,泛起阵阵涟漪。附近村民说,这个泡泡一年四季往上冒,从不间断,很是神奇。翠绿的池塘里三两只小鸭子和几尾红鲤鱼悠然自得地游着,整个祠堂和后面的群山倒映在水中,一切都显得那么和谐与安详。慢慢走进祠堂,一檐一拱、一砖一瓦间透出神秘气息,记载着这个古村落的一切。据村民郑有诚说,这里曾是家族商议重大事务的地方,所以名为“义和堂”。

自古以来,“忠孝仁义、坚强勇敢”是墨林人不忘的家训,并且流传至今。郑有诚说,村里出过的名人有很多,但是有的因为没有官方记载,只能听上一辈的老人口口相传。像郑境这样的清官影响了墨林村一代又一代人。“我一直以‘忠孝仁义、诚实做人、泰然谦和、孝敬长辈’这样的家训家规来要求我的孩子们,让他们从小就谨记在心,代代相传。”

近年来,墨林村启动小城镇整治,尤为注重规划引领,将村庄打造成乡愁记忆地。建设过程中,拆除下来的旧瓦等,都回用到古民居修缮、节点景点建设中,延续了乡愁。在提升颜值的同时,墨林村还深挖文化底蕴,以“厅门堂”为中心,将9个连片四合院分别打造成农耕、书画等九大文化主题展馆,“翰墨传家、文士如林”之风扑面而来,家训家规也如清风雨露滋养着一代代后人。

编辑:叶江垚
相关阅读




/ 更多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200033   浙文非备(7)【2020】1号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14007599号-2   浙公网安备33072702100068号

主管:中共磐安县委宣传部   主办:磐安县融媒体中心